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精选6篇)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一:埃尔顿·约翰的音乐之路
埃尔顿·约翰,这个名字无疑是音乐界的传奇。他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出色的表演能力而闻名于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成功并非来自天赋的神奇加持,而是源于他苦读书的故事。
埃尔顿·约翰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热爱。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鼓励他学习钢琴。然而,他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轻松地掌握技巧,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他在家里的钢琴前度过了无数个小时,不断地弹奏、试错、再弹奏。他甚至在夜晚偷偷地打开电灯,继续钻研琴键的奥秘。
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尔顿·约翰的音乐才华逐渐显现出来。他开始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他并没有停止苦读书的脚步。他深知自己的不足,决心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技巧。
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埃尔顿·约翰决定前往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然而,他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得到充足的经济支持。他不得不靠着打零工和参加小型演出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苦读书的决心。
在音乐学院的日子里,埃尔顿·约翰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他每天早早起床,开始练习钢琴,直到深夜。他不断地探索各种音乐风格和技巧,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逐渐得到了认可。
最终,埃尔顿·约翰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他的歌曲风靡全球,成为了音乐界的传奇。然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苦读书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从不停止努力,从不满足于现状,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二:毛泽东的革命之路
毛泽东,这个名字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更代表了一个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农民的困境和社会不公感到不满。这种不满驱使着他不断地追求知识,以寻求改变社会的方法。然而,由于家庭贫困和时代背景的限制,他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尽管如此,毛泽东并没有放弃苦读书的决心。他通过借书和自学,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他熟读经典著作,学习哲学、历史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革命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毛泽东成为了党的领导人之一。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困境和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的农村革命政策。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农村革命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最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苦读书之路成为了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才能够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发展。
毛泽东的革命之路告诉我们,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苦读书和思考,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无论是在音乐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苦读书的精神都是成功的基石。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三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四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五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
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六
夜,已经非常深了,马雅可夫斯基还在紧张地工作着。可是睡魔纠缠得越来越厉害,他觉得头非常沉,眼皮象是要被胶水粘住似的,怎么也睁不开。实在没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横下心来躺一会儿。
他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大块劈柴,放在床上,将头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带棱带角的劈柴,将后脑勺的皮肉压了一条深深的印痕,他在睡梦中略微翻动了一下身子,便觉得脑袋疼痛难忍,惊醒过来,于是一跃而起,又重新继续他的工作了。
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独创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谓别出心裁。那时他在罗斯塔做革命宣传工作,工作极度紧张,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严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没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里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后还要“加班”。有时实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会儿,为了怕睡过去忘记醒来,就想了个用劈柴作枕头的办法。
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马雅可夫斯基写作著名长诗《列宁》时,首先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宁的传记与有关的回忆录,以及列宁本人的论文与演说,然后进行紧张的写作。
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
另一位目击者回忆说:“他正在写作长诗《列宁》,旅行皮箱里放满了列宁的著作与论述列宁的书,在海滨浴场上,饭馆里,散步时—到处都掏出一个黑漆布面的小册子。微动着嘴唇,哼哼哪卿地写出了涌入脑海的诗句。”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勤奋刻苦的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经赞扬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