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优秀3篇】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 篇一
从前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生意兴隆,赚了很多钱。他非常忙碌,整天都在处理生意上的事务,没有时间休息或者与他人交流。他对自己的直觉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洞察力来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找商人借钱做生意。年轻人说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计划,只需要一点资金就可以实现。商人对年轻人的计划并不感兴趣,他认为年轻人太年轻,没有经验,不值得信任。但是,由于商人的直觉告诉他这个机会可能是真的,他还是决定借钱给年轻人。
几个月后,商人发现年轻人的商业计划非常成功,他赚了很多钱。商人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的直觉真的很准确。于是,他开始相信自己的直觉是无所不能的,他不再兼听则明,而是完全相信自己的直觉。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商人预期的那样顺利进行。商人开始做出一些决策,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他的生意开始亏损,他的财富开始缩水。商人感到非常困惑和失望,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后来,商人遇到了一个智者。智者告诉商人:“你过去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你的直觉准确,而是因为你兼听了别人的意见。你应该再次兼听,而不是完全相信自己的直觉。”商人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他开始重新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决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的生意逐渐恢复,他重新赚回了失去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兼听则明的道理。虽然直觉是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它。只有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经验,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 篇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里的人们非常相信一个神奇的法器,叫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法器据说可以帮助人们看清真相,避免上当受骗。
有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自称是仙人的人。他说他能够用自己的神奇力量帮助人们实现愿望。村庄里的人们非常兴奋,纷纷前来向他祈求帮助。
仙人要求每个人都给他一些金子作为报酬,他说只有这样他才能施展自己的神奇力量。村庄里的人们纷纷交出了自己的金子,期待仙人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然而,仙人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他拿了金子之后就消失了,留下一群失望的人们。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上当受骗,他们不知道这个仙人是否真的有神奇的力量。
于是,村庄里的一位智者提醒大家:“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仙人的话,我们应该兼听他人的意见。只有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判断,我们才能看清真相。”村庄里的人们纷纷认同这个观点,并决定以后不再盲目相信仙人。
过了一段时间,一位智者发现了仙人骗人的证据。他告诉村庄里的人们:“仙人并没有神奇的力量,他只是利用大家的迷信心理来骗取金子。”大家听了智者的话后,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将仙人绳之于法。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相信一个人或者一种观点,我们可能会被骗或者上当受骗。只有通过兼听他人的意见,我们才能看清真相,做出明智的决策。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 篇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处】《新唐书·魏征传》。
【释义】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成语典故】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敢于直言不讳地向唐太宗提意见,而且多被采纳。有一次,唐太宗同魏征一起讨论治国之道。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能贤明?怎样叫暗昧?”魏征答道:“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有些皇帝之所以暗昧,是因为只片面地听信少数人的话。从前帝尧明晰地向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仁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听了,十分赞成。
【成长心语】
唐太宗因为善于纳谏,因而成了一代明主。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该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一个兼容并包的人,无论是什么人的.批评或者建议,他(她)都能洗耳恭听。正如明朝陈继儒所说:“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一个人不怕犯了错误,就怕不肯虚心接受人家的劝告、意见和建议。当局者迷,需要旁观者来谆谆告诫,方可脱胎换骨、初露锋芒。
[原文]
⑴上问⑵魏徵曰:“⑶人主何为而⑷明,何为而⑸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⑹尧清问下民,故⑺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⑻共、鲧、欢兜不能⑼蔽也。秦二世偏信⑽赵高,以成⑾望夷之祸;⑿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⒀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⒁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⒂广纳,则⒃贵臣不得⒄拥蔽,而下情得以⒅上通也。”上曰:“善哉。”
[释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
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字词]
⑴上:指唐太宗。⑵魏徵:唐初政治家,字玄成。⑶人主:君主。⑷明:明辨是非。⑸暗:昏庸糊涂。⑹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⑺有苗:古部落名。⑻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gǔn}、欢兜,均为劣臣。⑼蔽:蒙蔽。⑽赵高:秦宦官。⑾望夷:秦朝望宦官。⑿梁武帝{464—549}:即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⒀台城:城名。梁武帝因受贿在这里被下臣侮辱。⒁彭城阁:隋炀帝被杀于扬州彭城阁。⒂广纳:广泛的采纳(建议)。⒃贵臣:宦官。⒄拥蔽:堵塞、遮掩。拥:堵塞。⒅上通:反映上来。
[辨析]
魏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一系列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事例正反对比,有气势,说服力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形象和一个敢于进谏直言的大臣形象。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阐发的深刻哲理,已为千百年来社会实践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