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成语典故(实用3篇)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 篇一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简练、形象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意义。其中一个经典的成语就是“囫囵吞枣”。它来源于《汉书·郦食其传》,讲述了郦食其在学习时毫无选择地一口吞下了一颗枣子,形容人学习不求甚解,只是匆匆忙忙地完成任务。

据史书记载,郦食其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在学习上一直以求真务实而著称。有一次,郦食其正在阅读书籍,突然有人送来了一颗枣子。由于他在读书时非常专注,完全没有注意到这颗枣子,结果在不经意间将其吞下肚子。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人学习不求甚解的行为,即囫囵吞枣。

这个成语的寓意很深刻。在当今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囫囵吞枣的现象。有些人为了完成任务而草草了事,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道理。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学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避免囫囵吞枣的态度。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仅要了解事物的表面,还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 篇二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其中一个著名的成语就是“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个学者郦食其,他在学习时不加思考地将一颗枣子吞下肚子。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学习不求甚解的行为。

郦食其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知名学者,他以勤奋好学、求真务实而著称。有一天,他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书籍,突然有人送来了一颗枣子。由于他完全沉浸在学习中,没有注意到这颗枣子,于是他在不经意间将其吞下了肚子。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学习不细心,只是急于完成任务。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在学习或工作时缺乏耐心,只是匆匆忙忙地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道理。这种行为不仅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学习,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作为。

因此,我们都应该避免囫囵吞枣的态度。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仅要了解事物的表面,还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 篇三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囫囵吞枣成语典故,快来看看吧。

  囫囵吞枣

  【出处】(宋代)圆悟禅师《碧岩录》。

  【释义】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吞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成语典故】

  从前有一个呆子,家中很有钱。有一次,他到市场上去买水果。摊主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各种水果的好处。呆子听了很高兴,一下子买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场旁大吃起来。

  正在他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一位医生路过,见他这种吃法,就对他说:“小伙子,梨可不能多吃,虽然它对牙齿有好处,但你吃多了会伤脾的。”呆子一听,就不再吃梨,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吃枣子。医生又说:“红枣虽然对脾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

  呆子听了医生这些话后,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地说:“我有办法了,吃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这样对牙

齿有好处,又不会伤脾;而在吃红枣时,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进肚子里,这样可以不伤牙齿,又对脾有好处。”说完,就把红枣一个一个地扔进嘴里,囫囵地吞下去了。医生见此情景,忙说:“你这样把枣囫囵吞下去,肠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对脾也是没有好处的。”

  【成语点评】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还不知道为何成绩没有提高。学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认真读书,精于思考;遵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点滴中不断地积累。凡事欲速则不达,只要养成稳扎稳打的习惯,就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囫囵吞枣造句:

  1、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2、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3、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4、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5、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6、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7、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8、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0、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11、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3、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4、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15、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6、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7、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18、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9、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20、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1、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做事非常的不认真,偏重于不求甚解,多指读书方面。

  【近义词】

  食而不化、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反义词】

  含英咀华、融会贯通、细嚼慢咽;

  【寓意】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相关文章

西服袖扣的由来(经典3篇)

18世纪时,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大帝十分关心部队的军容。他看到士兵们制服的袖子很脏,便问这是怎么回事,军官告诉他说,这是士兵们经常用袖口擦脸上的汗的缘故。为了改变士兵们的这种不良习惯,腓德烈便下了一道命令...
故事2012-05-03
西服袖扣的由来(经典3篇)

最新儿童睡前故事大全(精彩3篇)

孩子们,大家知道睡前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儿童睡前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儿童睡前故事大全10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最新儿童睡前故事1很久以前,老虎不是森林,只是...
故事2011-05-02
最新儿童睡前故事大全(精彩3篇)

骏马和驴子故事【精选6篇】

马和驴虽然起源相似,两者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有各自的优势。在交通运输方面,马更胜驴一筹,但为什么在马与驴子中马也同样遭受到折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骏马和驴子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骏...
故事2012-02-09
骏马和驴子故事【精选6篇】

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优质3篇】

成语...
故事2018-07-06
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优质3篇】

长篇幼儿英语故事(最新3篇)

在小学阶段,有效英语教学的真正实用性意义在于能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端正英语学习态度,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
故事2019-04-01
长篇幼儿英语故事(最新3篇)

相敬如宾的成语故事(优选3篇)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事情办完了,回来时路过一个叫冀的地方。他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地,天气十分好,晴朗无云。田里有一个农民正在锄草。碰巧,那农民的妻子送饭来了,她...
故事2016-05-05
相敬如宾的成语故事(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