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挂书的故事(经典3篇)
牛角挂书的故事 篇一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中,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叫做李青。他生活简朴,每天都默默地埋头苦读,希望有一天能够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然而,他的家境贫寒,无法买到书桌,只能将牛角挂在墙上,用来放置书本。
李青每天都用心地读书,不计较自己的困苦。他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一天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挂在牛角上的书本越来越多,他的知识也日渐丰富。虽然他身处于一个小村庄,但他的学问却是不输给城里的人。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位官员,他听说了李青的故事,对他的才华深感惊讶。他决定给李青一个机会,让他参加科举考试。这个消息很快在村庄里传开,大家都为李青感到高兴。李青也不负众望,准备考试的日子里更加刻苦努力。
科举考试的日子终于到来,李青紧张而兴奋地走进考场。他坐下来,看到自己面前的题目,心中一片空白。他的手心冒着汗,但他却冷静下来,开始思考。
在考试的过程中,李青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华,他的答案简洁而准确。考试结束后,他信心满满地离开了考场。
几个月后,李青收到了考试的结果。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自己的成绩有信心。当他打开成绩单,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前几名时,他激动得难以言表。
李青顺利地考中了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他离开了小村庄,去了大城市。他的家人和朋友为他骄傲,他们都为他挂在牛角上的书本感到自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才华,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是生活在小村庄还是大城市,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牛角挂书的故事 篇二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杨玉的女子,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无法供她读书,她只能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世界,渴望能够得到一些知识。
杨玉从小就对书籍充满了渴望,但她没有书桌,只能将牛角挂在墙上,用来放置书本。她每天都用心地读书,从不厌倦。她对知识的渴望使她变得更加勤奋,她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有一天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杨玉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一天,一个富有的商人路过杨玉的家,他看到了她挂在牛角上的书本,被她的才华所吸引。商人决定给她一个机会,让她去城里继续深造。
杨玉兴奋地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城市。她的知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她开始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与其他学者交流思想。她的才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城市。
几年后,杨玉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她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她的家人和朋友为她感到骄傲,他们都为她挂在牛角上的书本感到自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价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无论我们生活在何种环境中,只要有足够的渴望和努力,就能够追求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
牛角挂书的故事 篇三
牛角挂书的故事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会有它蕴含的故事,相信广大读者对牛角挂书和百川归海这两个成语并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来吧,下面就让小编带领大家来了解。
(一)牛角挂书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伕、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伕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伕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这回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
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
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没路可走,终于被杀。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回长安。但是隋军搜捕得很紧,李密还是被抓住了。
[-(@_@)-]隋将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吃喝。隋兵受了他们的贿赂,喝酒作乐,防备松懈下来。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时候,瞅个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想另找机会,反抗隋朝。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险点儿被官府抓去。最后,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起义军,兵力很强。带头的叫做翟(音zhái)让,为人厚道,又喜欢结交英雄,就决定上东郡去投奔瓦岗军。
(二)百川归海
出处《淮南子·记论讯》”
百川异源,而险归于海。
释义表示众多的事物汇集一处,也用来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故事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
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