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原文及译文(优选3篇)
《马嵬》原文及译文 篇一
马嵬,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唐朝的一个皇陵所在地。这座皇陵就是著名的“秦陵”,也就是秦始皇陵。
秦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之一。它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据传有上千个陪葬坑,埋葬着大量的宝物和陪葬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兵马俑,它们是秦始皇陵的守护者,也是中国古代陶俑艺术的杰作。
马嵬作为秦陵的一部分,是供奉马匹的地方。在古代,马匹在军事和交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封建帝王,秦始皇自然也对马匹十分看重。因此,在他的陵墓中特地设立了一个供奉马匹的地方,也就是马嵬。这个地方不仅是马匹的安息之地,更是象征着秦始皇对马匹的重视和尊重。
马嵬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秦始皇在驾临马嵬山时,一匹白色的神驹突然腾空而起,消失在云端之中。这匹神驹正是秦始皇的坐骑,它的离去被人们视作是对秦始皇的致命之兆。秦始皇陵的建造也是在这个事件之后开始的。因此,人们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马嵬”,以纪念那匹神驹的离去。
如今,马嵬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秦始皇陵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古代帝王的豪华与威严。同时,他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马匹的重视和尊重,以及这个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
马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让我们记住那些曾经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为了帝王的陵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马嵬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对待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态度。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后人也能够从中受益。
《马嵬》原文及译文 篇二
马嵬,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陌生,但它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马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陵的一部分,也是供奉马匹的地方。
秦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之一。它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建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陵墓中埋葬着大量的宝物和陪葬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兵马俑。
马嵬作为秦陵的一部分,是供奉马匹的地方。在古代,马匹在军事和交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封建帝王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马嵬成为了供奉马匹的场所,也象征着对马匹的重视和尊重。
马嵬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秦始皇在驾临马嵬山时,一匹白色的神驹突然腾空而起,消失在云端之中。这匹神驹正是秦始皇的坐骑,它的离去被人们视作是对秦始皇的致命之兆。秦始皇陵的建造也是在这个事件之后开始的。因此,人们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马嵬”,以纪念那匹神驹的离去。
如今,马嵬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秦始皇陵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古代帝王的豪华与威严。同时,他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马匹的重视和尊重,以及这个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
马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让我们记住那些曾经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为了帝王的陵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马嵬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对待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态度。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后人也能够从中受益。
《马嵬》原文及译文 篇三
《马嵬》原文及译文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马嵬》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马嵬
清代: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鉴赏: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全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袁枚的这首《马嵬》很有意思,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读起来觉得很通俗,但诗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回味。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当时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部队不肯西行,最后迫使唐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袁枚的诗就是对这件事有感而发。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注明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其中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被银河阻隔,也是很悲惨的。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讲人间离散多,第三句举
一个例子,第四句将它与第一句的史事相比。这真是往复回旋,如环无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发人深思。《马嵬》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郑畋作为唐僖宗朝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之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事颇有感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他在凤翔陇右节度使任上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