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优秀6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篇一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数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的才华和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数学界的传奇。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然而,由于贫困和家庭的压力,他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尽管如此,华罗庚仍然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在高中毕业后,他于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的正式数学学习之旅。

在北京大学的学习期间,华罗庚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对数学的热爱。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在校期间就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数学研究还相对滞后,华罗庚决定去国外进一步深造。

1936年,华罗庚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前往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在法国的几年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数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受到了许多西方数学家的影响。他在193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巴黎大学的副教授。

然而,华罗庚的学术生涯并不顺利。1940年,他因为身份问题被迫离开法国,返回中国。回国后,他面临着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对数学的热爱和研究。他开始在中国的大学任教,并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

华罗庚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中国数学界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中国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积极组织和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罗庚的数学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他是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得主,并成为了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他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数学的重大贡献”和“中国数学的世界级突破”。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努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他的奋斗精神和对数学事业的热爱,不仅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篇二

华罗庚,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故事充满了坎坷和辉煌,他的成就为中国数学界树立了崭新的里程碑。

华罗庚出生于1910年,成长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尽管生活的困苦,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才华。然而,由于家庭的贫困和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他的数学天赋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尽管如此,他依然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高中毕业后,华罗庚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在这里,他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对数学的热爱。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在校期间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才华使他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前往法国巴黎大学深造。

在法国的几年间,华罗庚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数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受到了许多西方数学家的影响。他在193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巴黎大学的副教授。

然而,华罗庚的学术生涯并不顺利。1940年,他因为身份问题被迫离开法国,返回中国。回国后,他面临着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对数学的热爱和研究。他开始在中国的大学任教,并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

华罗庚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中国数学界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中国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积极组织和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罗庚的数学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他是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得主,并成为了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他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数学的重大贡献”和“中国数学的世界级突破”。

华罗庚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华罗庚,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的道路。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篇三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著名数学家。他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于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篇四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按丘成桐的看法,他是三个对当代世界数学潮流有影响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另两个人是陈省身和冯康。

 

 华罗庚教授1985年6月12日逝世后,华老的家乡江苏省金坛市即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一座设有3个展厅、总面积615平方米的华罗庚纪念馆。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篇五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篇六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的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相关文章

我的教育故事【精简3篇】

爱在阳光中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具体而细致。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也极具权威性。而正处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要想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就需要教师无...
故事2017-07-01
我的教育故事【精简3篇】

母亲节的起源和故事传说【优秀3篇】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感到温暖如春。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节的起源和故事传说,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母亲节的起...
故事2015-05-06
母亲节的起源和故事传说【优秀3篇】

王献之练字的寓言故事【推荐3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王献之练字的寓言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
故事2019-02-07
王献之练字的寓言故事【推荐3篇】

校园励志小故事【精选3篇】

发生在我们身边校园里的一些故事虽平淡却感人,内容虽平凡,思想却深刻。下面小编收集了校园励志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校园励志故事 范锦伟1986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一...
故事2013-02-06
校园励志小故事【精选3篇】

真诚和善良的励志小故事【精彩3篇】

真诚和善良是装不了的,哪怕装得了一时也装不了一世。发自内心对任何一个人都尊重的人,自然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世界上无价的东西不多,真诚和善良却一定是。下面就来和...
故事2019-07-01
真诚和善良的励志小故事【精彩3篇】

开花的树【优秀3篇】

小冬冬爬上凳子去拿桌上的大花瓶玩儿。这是妈妈昨天才买的大花瓶,亮晶晶的,真好看!小冬冬抱着花瓶跳下凳子,“砰!”花瓶掉到地上,摔成了碎片。小冬冬傻眼了,他拾起两块大碎片,想把它们合拢,可是碎玻璃就是不...
故事2019-02-03
开花的树【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