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典故【精选6篇】
历史成语典故 篇一
一、穷途末路
穷途末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处于困境之中,没有出路可寻。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密的文学家。李密聪明才智,为人正直,深得当时的皇帝赞赏。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其他各种原因,李密最终被贬为庶民。
李密在庶民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生活十分困苦。他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重回仕途,但却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天,李密来到一座深山中,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死胡同,没有任何希望。
就在这个时候,李密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座山峰。他决定爬上山峰,看看能否找到一条出路。李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登上了山峰。然而,当他俯瞰山下时,却发现了一个更高更险峻的山峰。
李密感到十分沮丧,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再也没有其他的希望和机会了。他心灰意冷地下山,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生中会遇到困境,感到无处可逃。但我们不能放弃,应该坚持下去,寻找新的机会和出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困境,迎来成功。
二、一败涂地
一败涂地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战败的情况极其惨重。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三国时期,刘备率领蜀军与曹操率领魏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刘备兵少粮尽,最终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
当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后,刘备只身逃亡,最终来到了一个贫瘠的山区。他筋疲力尽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心灰意冷地看着自己的失败。
就在这个时候,刘备发现石头上有一只蚂蚁正在努力爬行。刘备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只蚂蚁屡次爬上石头,却总是滑落下来。但它并没有放弃,继续不断尝试,最终成功爬上了石头。
刘备被这只蚂蚁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他从失败中豁然开朗,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再战曹操。最终,刘备成功收复了失地,建立了蜀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遭遇一次失败,也不能放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重新振作起来,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像那只蚂蚁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历史成语典故 篇二
一、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蛇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非常逼真。有一天,这个画家受到一位富豪的邀请,要求为他画一幅昂贵的蛇画。
画家为了满足富豪的要求,特意细心观察了蛇的形态和特征。他费尽心思地画出了一条完美无缺的蛇。然而,当他献上这幅画作时,富豪却不满意了。
富豪看着画上的蛇,皱起了眉头。他说:“你的画虽然非常精细,但是却多了一只脚。”画家一听,顿时大惊失色。他发现自己竟然在蛇的身上多画了一只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弄巧成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抓住重点,避免多余的努力和冗余的步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成语,用来形容事后补救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民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他不小心将羊圈的门忘记关上,导致一只羊逃了出去。农民发现后,非常后悔和担心,他知道如果不尽快找回这只羊,它可能会迷失或被野兽吃掉。
于是,农民决定立即行动起来,去寻找逃跑的羊。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附近的山坡上找到了这只羊。农民高兴地将羊带回家,重新关好了羊圈的门。
农民的邻居看到这一幕,有些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去找回一只羊。农民回答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我失去了一只羊,但如果我不立即行动,可能会失去更多的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及时行动,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严重后才采取措施。只有在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补救错误,避免后悔和损失。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都需要我们保持警觉和及时行动的态度。
历史成语典故 篇三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历史成语典故 篇四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历史成语典故 篇五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历史成语典故 篇六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