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屎壳郎(经典3篇)
两只屎壳郎 篇一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两只屎壳郎。它们是同一种屎壳郎,外形相似,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第一只屎壳郎名叫小强,它非常勤奋和努力。每天清晨,小强就会从洞穴里爬出来,开始寻找食物。它用它坚硬的前爪挖掘土壤,不停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食物,就像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勤劳工人。小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找到足够的食物来养活自己。
而另一只屎壳郎名叫小懒,它则完全相反。小懒喜欢在洞穴里懒洋洋地躺着,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它认为生活已经足够舒适,完全不需要去努力寻找食物。小懒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供享用。然而,它从未尝试过主动去寻找食物,而是总是依靠别人的施舍。
时间慢慢流逝,小强和小懒的命运有了天壤之别。小强因为勤奋和努力,不仅找到了足够的食物养活自己,还积攒了一些富余的食物。而小懒则因为懒散和消极,一无所获,甚至还饥肠辘辘地度过了几个饥饿的日子。
有一天,一场大雨突然袭来,整个森林被洪水淹没。小强和小懒都无家可归,只能在水中奋力游泳。小懒因为平时不锻炼,游泳能力很差,几乎无法前行。而小强则凭借着自己勤奋的努力,游得非常迅速,最终成功脱险。
这次经历让小懒领悟到了努力的重要性。它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懒散和消极是多么的愚蠢。于是,小懒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开始努力工作,寻找食物。虽然起步较晚,但它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两只屎壳郎 篇二
在一座美丽的花园里,生活着两只屎壳郎。它们是同一种屎壳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只屎壳郎名叫小美,它热爱大自然,喜欢漫步在花园中,欣赏花朵的美丽。小美对花朵的细节非常敏感,它喜欢观察每一朵花的颜色、形状和香气。每当看到花朵绽放的瞬间,小美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它相信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美丽和价值,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而另一只屎壳郎名叫小丑,它则对花朵无感。小丑觉得花朵只是一种装饰物,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它更喜欢在花园中寻找食物,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小丑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享受美食,对于其他的东西并不感兴趣。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美和小丑遇到了一场大风雨。花园中的花朵被狂风吹得摇摆不定,有的甚至被吹断。小美看到这一幕,心痛不已。它觉得花朵的美丽被破坏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于是,小美决定要保护花朵,为它们修复受损的部分,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小丑则对此毫不在意,继续寻找食物。它觉得花朵受损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修复它们。小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满足感和享受,其他的东西并不值得关注。
时间过去了,花园中的花朵逐渐修复,重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小美因为保护花朵而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它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而小丑则因为自私和冷漠,错过了欣赏花朵的美丽和修复花朵的机会。
通过这两只屎壳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关注他人的价值,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和意义。
两只屎壳郎 篇三
有
头牛住在一个小岛上,两只屎壳郎靠这牛的粪便生活。冬天到了,一只对另一只说,他想飞到大陆去,让那只独自留下,好有足够的食物充饥,他自己则到那边去过冬。他还说,如果发现食物丰富,就给那只带些回来。他到了大陆,发现粪便很多,却都是稀的,就留在那里过活。冬天过去以后,他又回到岛上。那只屎壳郎见他长得又肥又壮,就责备他说,为什么以前答应得查好,如今却什么也没带回来。他回答说:“你不要责备我,还是去责备那地方的自然环境吧,因为只能在那里吃,一点也带不出来。”
(二)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_@)-]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