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的故事(实用3篇)
缇萦救父的故事 篇一
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女孩,她的父亲是村里的一名木匠。每天,父亲都会辛勤地工作,为村民们制作各种家具。缇萦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然而,有一天,父亲突然生了一场重病。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无法再继续工作。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缇萦决定要帮助父亲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她知道自己没有父亲那样的木工技能,所以她主动去村里的一家小餐馆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很低,但缇萦觉得只要能为父亲分担一些负担,就是最大的回报。
每天清晨,缇萦会早早起床,为父亲准备早餐。然后,她会赶到餐馆工作,一直忙碌到深夜。即使工作再累再辛苦,缇萦也从未抱怨过,因为她知道这是为了父亲。
几个月过去了,父亲的病情开始好转。他非常感激缇萦的付出,但他也担心女儿太过劳累。他决定和缇萦一起去找工作,分担一些压力。
父亲的身体虽然还没有完全康复,但他仍然尽力去找工作。最终,他找到了一份简单的木工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这已经足够支撑起家庭的开销。
缇萦依然坚持工作,但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她成为了父亲的小助手,帮他处理一些简单的木工任务。父女二人相互扶持,渐渐地,家庭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通过这次困难的经历,缇萦学到了很多。她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她发自内心地感激父亲,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儿的责任。
缇萦救父的故事 篇二
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名村庄的鱼夫,每天都会出海捕鱼。缇萦非常喜欢和父亲一起出海,她觉得那是一种非常自由和刺激的感觉。
然而,有一天,父亲出海时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海浪汹涌,船只摇摇欲坠。父亲竭尽全力驾驶船只,但仍然无法摆脱风暴的困扰。缇萦看着远处的船只,担心地流下了眼泪。
不甘心看着父亲处于危险之中,缇萦决定要救父。她想起了村里一位老渔民曾经告诉她的一些关于海洋的知识。她知道如果能够找到一个避风的地方,父亲就有可能躲过风暴的袭击。
缇萦冲向村里的灯塔,她知道在灯塔的附近有一个小岛,那里的海湾非常安全。她希望能够带父亲到那里躲避风暴。
缇萦找到了灯塔管理员,向他请求帮助。管理员听到缇萦的请求后,立刻同意帮助她。他们一起登上灯塔,管理员向缇萦指出了小岛的方向。
缇萦带着管理员给她准备的救生衣,冲向海浪。她努力地游向小岛,顺利地抵达了目的地。她回头望去,发现父亲正努力地驾驶船只,朝着小岛的方向靠近。
终于,父亲的船只也抵达了小岛。父女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缇萦的眼泪再次流了出来。她感到非常欣慰和幸福,因为她成功地救出了父亲。
缇萦救父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都为缇萦的勇敢和聪明而赞叹不已。她成为了整个村庄的英雄,大家都对她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通过这次经历,缇萦明白了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她相信只要有信心和努力,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她决心要继续保护和照顾她的家人,因为他们是她最重要的人。
缇萦救父的故事 篇三
关于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
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