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成语典故故事(最新3篇)

鸿雁传书成语典故故事 篇一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聪明而勇敢的年轻人叫做李飞。他生活在一个山村中,和他的父母过着简朴而快乐的生活。然而,突然有一天,村子里传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敌人的大军即将入侵他们的村庄。

为了保护村庄和家人,李飞决定扮演鸿雁传书的角色,将敌军的消息传达给周围的村庄和城市,以便他们做好准备。他知道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但他决心要完成。

李飞开始了他的旅程,他带着一只训练有素的鸿雁,将一封封密信绑在鸿雁的脚上。这只鸿雁展翅高飞,穿过蓝天,向着目的地飞去。李飞则跟随在后,跋山涉水,穿越草原和森林,时刻注意着敌人的踪迹。

在他的旅程中,李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有一次,他遭遇了一群狼的袭击,他勇敢地和它们搏斗,最终成功地击退了它们。还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座高山,他不得不爬上去才能继续前进。他的手被刺穿了无数次,但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地爬了上去。

经过数日的奔波,李飞终于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他将密信交给了城市的首领,并告知了他们即将到来的危险。城市的首领们非常感激李飞的努力,并立即采取了措施加强城市的防御。李飞也得到了他们的赞赏和尊重。

然而,李飞的任务还没有结束。他继续将密信传递给其他的城市和村庄,直到整个地区都得到了警觉。在他的帮助下,人们团结起来,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入侵。

李飞的勇敢和聪明才智被人们称为鸿雁传书。这个成语从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人们传递重要消息的能力和毅力。

鸿雁传书成语典故故事 篇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李明的少年,他聪明机智,善于思考。他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每天都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村庄突然遭到了敌人的袭击。敌人烧杀抢掠,村民们陷入了恐慌之中。李明决定要为自己的家人和村庄争取一个安全的未来。

在李明的带领下,村民们积极组织起来,建立了防御工事,并准备与敌人作战。然而,他们缺乏及时了解敌人动态的方法,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助。

就在这时,李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听说过鸿雁传书的故事,便决定尝试一下这个方法。他用麻绳细细地绑在一只鸿雁的脚上,然后将一封封密信系在鸿雁的背上。他相信鸿雁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会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敌人的动态。

李明放飞了鸿雁,鸿雁迅速展翅高飞,向着敌人的方向飞去。李明则留在村庄,等待着鸿雁传来的消息。几天后,鸿雁如期返回了村庄,并带来了敌人的情报。

李明利用这些情报,帮助村民们制定了更加有效的战略,并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村民们对李明的智慧和勇气感到非常敬佩,他们将这一方法称为鸿雁传书,并将其传承了下来。

从那以后,鸿雁传书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利用各种方法及时传递重要消息的能力。李明也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而成为了村庄的英雄,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在心。

鸿雁传书成语典故故事 篇三

鸿雁传书成语典故故事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句子。在汉语中,多数成语由4个字组成,如“光辉灿烂”、“良师益友”等;也有少于4个字的成语,如“莫须有”等;也有多于4个字的成语,下面为大家带来鸿雁传书成语典故故事,快来看看吧。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1

  鸿雁传书

  【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成语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

,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成长心语】

  历史学家吴晗曾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所谓骨气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是非、知荣辱,不拿原则做交易。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苏武用不屈的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2

  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传书又称飞鸽传书,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相关诗句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2.成语典故一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3.成语典故二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4.相关资料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鸿雁”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缘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青鸟传书”究竟来自什么典故?追溯源头,我们还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去寻找答案。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只赤首黑目,名字分别叫大黧、少黧、青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飞之猛禽,它们不但为住在紧靠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西王母传递信息。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云:“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在是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了美丽无比的百鸟之王———凤凰。美丽的青鸟,美好的传说,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曹唐有诗“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胡曾有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郭崇嗣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杨巍有诗“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张帮教有诗“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练国士有诗“蟠桃难定朝天曰,青鸟依然入汉时”,万象春有诗“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梅询有诗“青鸾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鳌第一峰”。以上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已不像《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猛禽了,而是变成了三只善通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小巧玲珑的可爱“信使”了。

  确实,在古时候,人们要想与远行的亲人通信,真是万难,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专门的通信设备。“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些诗句,诉说着古人音信难通的惆怅与无奈,因此也只有将真情寄托给青鸟,让青鸟帮自己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和思亲之情了。上古传奇神话,留给后人的是无限遐想。

相关文章

火眼金睛【优选3篇】

李兵的爸爸自从当上了局长,找他的人就多了起来,有的是亲朋好友,有的是拉关系的,更多的是求他办事的。哪怕他下班回到家,仍然有人在家里等,往往是这个还没走,那个就在门外等,经常是他一到家,客厅就变成了接待...
故事2016-04-06
火眼金睛【优选3篇】

阴谋家自食恶果(实用3篇)

大哥安排人埋葬了两个弟弟的尸首,并命令百官上朝.文武百官进入王宫,只见大哥端坐在王位上,手上戴着法力无边的戒指,慑于他的权威,只好推他为新国王.大哥耍阴谋篡夺了王位.残害了兄弟,尚不罢休,他还要强娶公...
故事2017-06-08
阴谋家自食恶果(实用3篇)

郑人买履的故事及道理(精彩3篇)

郑人买履的故事讲了什么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故事和道理启发,欢迎阅读。此寓言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故事2011-08-01
郑人买履的故事及道理(精彩3篇)

木牛流马的故事(精简3篇)

诸葛亮受先帝之托,令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令姜维、魏延为先锋,皆出祁山取齐;自己亲率蜀兵三十万人五出祁山,自斜谷直至剑阁,扎下营寨准备攻打魏国。几十万大军驻扎在边郊荒野,不说别的,光是官兵的吃喝...
故事2018-01-01
木牛流马的故事(精简3篇)

带然字的成语【优秀6篇】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故事2019-08-09
带然字的成语【优秀6篇】

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实用3篇】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东汉初年,有两...
故事2019-08-08
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