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诚实的成语小故事(优质3篇)
诚信诚实的成语小故事 篇一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叫做李明的年轻人。李明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他常常被村里的人们称赞为“诚信典范”。李明生活简单朴素,靠种田为生。他的田地里种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收成丰富。
有一天,李明突然发现自己的田地里长出了一株奇特的植物,这株植物长得非常茂盛,叶子翠绿欲滴,花朵绽放得如此美丽。李明好奇地观察着这株植物,他认为这一定是一种珍贵的草药。于是,他决定将这株植物带到镇上的药店去寻求专家的意见。
李明拿着这株植物来到药店,碰巧遇见了店主王大明。王大明是个聪明而善良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这株植物的价值。他告诉李明,这是一种名为“诚实草”的珍贵植物,能够治疗许多疾病。他建议李明将这株植物种植起来,并将产出的药材卖给他,他愿意出高价购买。
听到王大明的建议,李明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他生活的机会。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声音在提醒他,要坚守诚信和诚实的原则。李明思考了一会儿,最终决定拒绝王大明的提议。
李明回到家中,他决定将这株“诚实草”继续种植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成功地培育出了一大片“诚实草”的田地。他将这些药材卖给了药店,并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李明的成功引起了镇上人们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李明家中,向他学习种植“诚实草”的技巧。李明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他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
多年后,李明成为了村里的富翁。他用自己的财富改善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帮助了贫困的人们。他的名字被铭刻在了村庄的荣誉墙上,成为了村里的英雄。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和诚信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美德。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金钱和利益所诱惑,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诚信诚实的成语小故事 篇二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里,有一位叫做张诚的年轻人。张诚是个非常诚实正直的人,他为人处事光明磊落,深受人们的敬重。一天,国家的皇帝听说了张诚的事迹,决定亲自前来考察他的诚信。
皇帝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许多贵宾和官员。在宴会上,皇帝故意放置了一个装有价值连城的宝石的盒子,然后让仆人将盒子放在了宴会厅的桌子上。
张诚作为宴会的贵宾之一,他发现了那个盒子。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考验他诚实的机会。虽然心中有些动摇,但是张诚最终还是忍住了诱惑。他将盒子交给了皇帝,并坦诚地告诉了皇帝他找到了盒子。
皇帝对张诚的诚实深感佩服,他决定将盒子送给张诚作为奖励。同时,皇帝也向所有的官员和贵宾宣布,将张诚任命为国家的官员,负责监督官员们的廉洁行为。
从此以后,张诚成为了国家的典范,他的名字被铭刻在了国家的历史之中。他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树立了一个诚实守信的榜样。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和诚信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坚守诚实和正直的原则,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考验,我们都应该选择坚守诚信的道路,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诚信诚实的成语小故事 篇三
诚信诚实的成语小故事
创起诚信校园,树起诚信学风,成为诚信学子。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诚信诚实的成语小故事,欢迎阅读。
1、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就有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2、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
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尔反尔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释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食言而肥 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黄 言之无信 言而无信 自食其言 反复不定
【反义词】
一言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终如一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了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孟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接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们根据这句话引申出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