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教育开悟随笔【优秀3篇】
一棵树的教育开悟随笔 篇一
树木是自然界中最为庞大且持久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在无声无息中承受着风雨的洗礼,孕育着生机勃勃的绿意。而这些树木背后隐藏着的教育开悟,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树木教会了我坚持不懈的品质。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树木都能够坚守在原地,从不言弃。它们用自己的根扎稳脚跟,用自己的枝条伸展向天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屹立不倒。当我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我常常会想起树木的坚持,从而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困难。
其次,树木教会了我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智慧。树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它们通过根系与土壤紧密联系,通过叶子与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在树木的世界里,并没有争斗和竞争,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当我与他人相处时,我会想起树木的智慧,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最后,树木教会了我谦虚和包容的态度。树木虽然高大挺拔,但它们总是谦虚地低下自己的枝条,为他人提供遮荫和庇护。不管是一只小鸟还是一只昆虫,树木都不会嫌弃它们的渺小,而是欣然接纳。当我在取得一些成就时,我会想起树木的谦虚,不忘初心,保持一颗包容的心。
在与树木的相处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们所传达的教育开悟。树木教会了我坚持不懈、与他人和谐共处以及谦虚包容的品质。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一生,帮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一棵树的教育开悟随笔 篇二
树木是大自然中的伟大生命,它们默默地生长、茁壮成长,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与教育。在与树木的相处中,我体会到了教育的开悟,深深感受到了树木的力量与智慧。
首先,树木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面对风雨的洗礼时,树木能够顶风迎雨,不屈不挠。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酷暑,树木总是坚守在原地,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教会了我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与坚毅的态度。
其次,树木教会了我沉静与平和的心态。树木在四季更替中,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无论是繁花似锦的春天还是凛冽寒冬,树木总是保持着一种恬淡自然的状态。这种沉静与平和的心态使我学会了冷静思考与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树木教会了我奉献与善良的品质。树木用自己的身躯为他人提供庇护与遮荫,为大自然的生物提供了温暖与保护。树木的奉献精神让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同时也激励我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树木的相处让我领悟到教育的开悟。树木教会了我坚韧不拔、沉静平和以及奉献善良的品质。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一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深沉与善良。我将继续与树木为伍,从它们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一棵树的教育开悟随笔 篇三
一棵树的教育开悟随笔
湖南省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学校创建“国际生态学校”,进行了“主题式”的绿化提质改造。教学楼前新种了6棵树,名为金桂。
奇怪的是,刚刚种下的树,园艺师迅速在树干外缠上密密匝匝的麻绳,并将坚硬的直木条用钉子固定在麻绳上。园艺师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树木顺着直木条挺拔去生长,不旁逸不斜出。我恍然大悟,原来种树和育人竟然是相通的。
首先,这种缚草绳借外力促成长的方式类比教育就叫“干预”,是通过约束行为而达到“你想要的样子”的生长目的,这种干预贵在及时。如果基础教育中的“人”就是这一株株小树,那么,我们只有给予孩子明确适当的约束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种约束包括行动、言语的明确规定,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如果干预不及时,会导致教育的成果陷入“疲乏困顿”的境地。到时候我们再去进行“矫正干预”就难多了。俗话说“三岁看老”。意思是,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可以从小时候就能大致预测出来。预测的看点是什么?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一个拥有阳光健康好习惯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良好习惯和积极心理形成的黄金时期,这种“干预”变得尤其重要。育树的方式彰显基础教育的首要职责——及时抓习惯养成,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其次,草绳绑缚了三个月,还没有要拆掉的迹象,我有些担心钉子会长树干里去,着急地去询问:“何时可以卸掉这些束缚?”回答出乎意料,说要等树干长粗自己挣断绳索,通过自由成长摆脱束缚。那时我们就能看到树木已经顺着一定的方向生长,不再需要借助外力约束了,它可以自由了。
其实,教育者经常抱怨:行为习惯教育我们天天讲,时时抓,要个效果咋那么难啊?弄得好好的队列,训练得好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在时风平浪静,老师一转身就无影无踪了。也就是说,孩子的“自由”给不得。
这棵树的启示教会我们对孩子教育“扶”或“放”的时机要把握得“恰到好处”。人的行为在没有“生长在骨子里”时极其容易走形和变样,这应该叫反弹。表面上是好习惯从孩子身上如小丘之水一晃而过,消失殆尽,深层次的问题是孩子心中对是非和美丑的判定无法适从,或者摇摆不定,他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了!如我们明明训练了排队习惯,可有人不排队的时候,老师不讲评,也不指出问题。那孩子就迷糊了,原来不排队也不需要受惩罚呀,那我以后无所谓了。问题出在哪里?对孩子的教育干预贵在坚持。如果对孩子的“干预”过早的松懈了,刚刚形成的“规则”感就失效了,孩子心中的价值判断就错位了。
一个成人形成一种好习惯需要21天的坚持。对于孩子,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干预”,方能奏效。直至孩子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也能“约束自我”,在失去监管的前提下也能“自律行为”,让良好习惯
能成为心底固有的素养,才能算“水到渠成”。孩子就如那颗树,能自己挣脱绳索,自己去掉“无形的约束”,才能自由地独立生长。熊培云说: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他诠释了“自由在高处”的内在含义。学校教育不能为了“自由”而遗失底线。基础教育的底线应该是学校和家长一起给社会一个健康的“人”,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才是一切幸福人生的底线。也只有在不突破底线的情况下,才能有生命成长的自由。那么,教育工作者不可卸任的使命是坚持把健康阳光良好习惯作为育人目标。最后,我们来看园艺师对树木生长干预实施的方式——捆绑住他的外杆,并不束缚它的根基和内核,这是园艺师对树木点到为止的强制约束,也是园艺师对树木恰到好处的保护。既设定目标的束缚引导,又不设定生长范围的狭小定律。这就说明,实时约束和及时干预是必须要的。尤其在孩子还没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儿童时期,给他必要的约束,才能让孩子明理,从而践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一定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有过“约束多了会死,不约束又会乱”的纠结。其实,你的.纠结来源于了解不透彻。我们推行“赏识教育”,绝不是要求大家不能指出学生的缺点或讲评学生的行为,更不是要大家见人就用好言语去忽悠,遇事就以“尊重人格”去和稀泥。推行这个教育理念的原因是有很多学生没有自信心,需要赏识来鼓励他,点燃他。我们不要用一种教育理念替代学校教育的针对性策略。如果教育失去了约束和惩戒,一味放纵,一味包容,育人效果将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管”,管行为规范,管文明礼仪,管规则秩序,管行为心理,让学生拥有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大张旗鼓地“管”,不是让你用极端的手段来限制行为,只是如园艺师育树一样,既约束又保护。这个管的过程实际就是规则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心中形成正确“三观”的开始。这就是基础教育者的艰难使命——去唤醒每个人心灵里最美好的“初心”,为人的生命成长打好基石。
在一棵树的成长里明理、开悟。“人”的成长需要“空间”,并非放任自流;“人”的潜在能耐需要激励,并非不能惩戒;“人”的未来发展需要基石,并非“唯分数定胜负”,他们都与一个人的健康习惯成正比。有了健康的好习惯,学习分数不会低,综合素养不会差;有了健康好习惯,情智两点才能共发展。这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