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精选3篇)
周国平散文 篇一:《青山绿水,心灵的栖息地》
在周国平的散文中,他常常以青山绿水为题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向往。他用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周国平的散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对山水的赞美。他在《散步》一文中写道:“山是一座恒久不变的大席,它让我有了一个安放的地方,让我在心灵中找到了一个栖息的港湾。”他将山比作恒久不变的大席,表达了对山的敬仰之情。而在《小溪》一文中,他又写道:“小溪是一条柔弱而坚韧的生命之水,它不张扬,却又无比坚定。”他将小溪比作柔弱而坚韧的生命之水,表达了对小溪的敬佩之情。这些赞美让读者感受到了山水的美丽和力量。
周国平的散文中还常常出现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他在《归乡》一文中写道:“我要回到青山绿水的怀抱,回到那片可以让我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的土地。”他追求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寻找内心的净化和放松。而在《流浪》一文中,他又写道:“我流浪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大地的温暖和生命的脉搏。”他将自己比作在大自然怀抱中流浪的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向往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总的来说,周国平的散文以青山绿水为题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向往。他用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他的散文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让人对大自然充满了敬仰和向往之情。
周国平散文 篇二:《生活琐事,心灵的寄托》
周国平的散文中,除了赞美大自然外,他也常常以生活琐事为题材,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他用平凡的事物,展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周国平的散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对生活琐事的观察和思考。他在《斑鸠》一文中写道:“斑鸠是一种平凡而又美丽的鸟类,它们在城市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给人一种宁静和安宁的感觉。”他通过观察斑鸠,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而在《雨后》一文中,他又写道:“雨后的大街上,空气清新,大地洗净了尘埃,给人一种清爽和舒适的感觉。”他通过观察雨后的大街,表达了对清爽和舒适的喜爱。这些观察和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周国平的散文中还常常出现对生活琐事的感悟和思考。他在《日出》一文中写道:“每当看到日出,我都会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希望。”他通过观察日出,表达了对生命的无限希望。而在《夕阳》一文中,他又写道:“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他通过观察夕阳,表达了对温暖和宁静的感悟。这些感悟和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总的来说,周国平的散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他用平凡的事物,展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他的散文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思考和体验,让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感激之情。
周国平散文 篇三
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幸福”一词的意义过于含混,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哲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幸福论,可以担保的是,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谓幸福的“秘诀”,如果不是江湖骗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罢了。
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到幸福么?萨特一生可谓功成愿遂,常人最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乎都毫无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对一切关于幸福的抽象议论都不屑一顾,而对一切许诺幸福的翔实方案则简直要嗤之以鼻了。
最近读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最后一题也是“论幸福”。但在前四题中,他对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爱情和婚姻,家庭,友谊,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透剔的论述,令人读而不倦。幸福问题的讨论历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关系到幸福的客观条件,另一是心理方面,关系到幸福的主观体验。作为一位优秀的传记和小说作家,莫洛亚的精彩之处是在后一方面。就社会方面而言,他的见解大体是肯定传统的,但由于他体察人类心理,所以并不失之武断,给人留下了思索和选择的余地。
二
自古以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始终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叹,都缘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说法,女人是感情动物,爱情和婚姻对于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动动物的男人,在事业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倘若在爱情和婚姻上失败了,他仍然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
可是,就在这个人们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很少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诚然,热恋中的.情人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宠儿,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有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品尝过个中滋味。况且热恋未必导致美满的婚姻,婚后的失望、争吵、厌倦、平淡、麻木几乎是常规,终身如恋人一样缱绻的夫妻毕竟只是幸运的例外。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在异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个最佳对象,一个所谓的“唯一者”、“独一无二者”,或如吉卜林的诗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这样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这相遇上,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事实上,爱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缘。
正如莫洛亚所说:“如果因了种种偶然(按:应为必然)之故,一个求爱者所认为独一无二的对象从未出现,那么,差不多近似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唯一者”,会化身为千百种形象向一个渴望爱情的人走来。也许爱情永远是个谜,任何人无法说清自己所期待的“唯一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到了堕入情网,陶醉于爱情的极乐,一个人才会惊喜地向自己的情人喊道:“你就是我一直期待着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唯一者。”
究竟是不是呢?
也许是的。这并非说,他们之间有一种宿命,注定不可能爱上任何别人。不,如果他们不相遇,他们仍然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唯一者”。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他们与其他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经过一次化合反应,他们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与别的元素发生相似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也许不是。因为“唯一者”本是痴情的造影,一旦痴情消退,就不再成其“唯一者”了。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凡是经历过热恋的人都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太理智、太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最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最富于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最容易感到幻灭。
如果说普通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感伤主义,又进而导致纵欲主义,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唯一者”,他注定找不到。
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究竟可能吗?我知道有一种真实,它能不断地激起幻想,有一种幻想,它能不断地化为真实。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
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三
爱情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恋爱者的心中,即使人们对于爱情的感受有千万差别,但在爱情问题上很难作认真的争论。婚姻就不同了,因为它是有形的社会制度,立废取舍,人是有主动权的。随着文明的进展,关于婚姻利弊的争论愈演愈烈。
有一派人认为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莫洛亚引婚姻反对者的话说:“一对夫妇总依着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人的水准而生活的。”此言可谓刻薄。但莫洛亚本人持赞成婚姻的立场,认为婚姻是使爱情的结合保持相对稳定的唯一方式。只是他把艺术家算作了例外。
在拥护婚姻的一派人中,对于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又有不同看法。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家,尼采和罗素,都要求把爱情与婚姻区分开来,反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主张婚姻以优生和培育后代为基础,同时保持婚外爱情的自由。法国哲学家阿兰认为,婚姻的基础应是逐渐取代爱情的友谊。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与爱情融和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
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不过,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其中诚如莫洛亚所说必须有诚意,但单凭诚意又不够。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更难达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话也可解为:千百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婚姻的不幸,但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单独造成幸福的婚姻。结婚不啻是把爱情放到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经受考验。莫洛亚说得好,准备这样做的人不可抱着买奖券侥幸中头彩的念头,而必须像艺术家创作一部作品那样,具有一定要把这部艰难的作品写成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