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的跫音优美散文【经典3篇】
古街的跫音优美散文 篇一
古街的跫音
在古老的街道上,有一种特殊的音乐,那就是跫音。每当我走在古街上,听着那独特的声音,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时空。
古街的跫音,源自于古老的青石板路。这些青石板路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历经风雨的洗礼,却依然坚硬如初。每当有人踏上这些青石板路时,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如同一曲古老的乐章。
古街的跫音,是一种优美的旋律。它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嘈杂,而是一种宁静而悠扬的声音。每当我听到这种声音,就仿佛能够感受到古街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个瞬间,我不再是现代人,而是穿越时空的旅人,置身于古代的繁华与典雅之中。
古街的跫音,是一种韵律的呼唤。每当有人行走在古街上时,跫音就会不断地响起,如同一阵悠扬的歌声。它们不仅是对古街的赞美,也是对行人的欢迎。每一次的脚步声都会在古街上留下印记,而这些印记则成为了古街的一部分,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街的跫音,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行走,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每一次踏上这些青石板路,我都能感受到大地的温暖和力量。古街的跫音将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韵律和律动。
每一次走在古街上,我都会被这种跫音所吸引。它们像是一束束美丽的音符,轻轻地飘落在我的心间。古街的跫音,是一种优美的旋律,是一种韵律的呼唤,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我愿意一直听着这些跫音,陶醉在古街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古街的跫音优美散文 篇二
古街的跫音
走进古街,踏着青石板路,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我听到了一种独特的声音,那就是古街的跫音。
古街的跫音,是一种优美的旋律。每当有人行走在这里,脚步声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美妙的乐章。这不仅是青石板路的声音,更是古街的魅力和历史的见证。
古街的跫音,是一种回忆的呼唤。走在这里,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人的步伐声,看到他们穿越时光的身影。这些跫音将我带回到了古代的时空,让我感受到古街的繁华和典雅。在这个瞬间,我不再是现代人,而是穿越时空的旅人,与古人相遇。
古街的跫音,是一种宁静的声音。在这里,我可以远离尘嚣和喧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这些跫音带给我一种安慰和放松,让我暂时忘记了烦恼和压力。在这个独特的声音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和。
古街的跫音,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次踏上这里的青石板路,我都能感受到古街的历史和文化。这些跫音是古街的见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它们是古街的一部分,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每一次走在古街上,我都会被这种跫音所吸引。它们像是一种魔力,让我陶醉其中。古街的跫音,是一种优美的旋律,是一种回忆的呼唤,更是一种宁静的声音。我愿意一直听着这些跫音,感受古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
古街的跫音优美散文 篇三
古街的跫音优美散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街的跫音优美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武平中山,当下就能领略客家百姓古镇的风采。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都张贴着姓氏堂联,林林总总的堂联隽永典雅,言简义丰,寄托着客家人思根念祖的宗族情结。客家堂联一般以先人典故或姓氏发祥地入联,以光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旨,每一个姓氏都有渊源出处,内行人可根据对联内涵分辨出民居主人的姓氏。
中山的大街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千年古镇生机勃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因为是带着访古寻幽的心境而来,就没有去感受古镇华丽蜕变的节奏。而是穿街过巷,先是游览了雄伟的永安古桥,尔后去寻访那悠闲的武所古街。
古街长约二里,宽约一丈,长长的、窄窄的,像是一条幽深的巷子。光滑的混凝土虽然遮掩着路面先前的容貌,但从咚咚的步履声中可掂量脚下麻石板的厚重,岁月碾下的车辙依稀可辨。两边店铺一个挨着一个,由于时间久远,砖瓦结构的房子大都老化,有些墙面已经破损,黄色泥砖裸露着,墙裙也生出簇簇墨绿色苔藓,路上行人稀少,大部分店铺关着门,零零散散的只有几家在开张,都是一些经营农具、日杂、缝纫、理发的小店。老街少了过去的繁华和喧闹,显得式微和冷寂,然而,正是这份矜庄和内敛给老街增添了几分古韵。
在踏入老街的那一刻起,就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走在明、清或者民国的某个时段,脑海里回放着古装戏里的映像,思绪随着车马声、叫卖声,还有悠扬的汉调音乐声渐渐入画,渐渐入迷。岁月虽然沧桑了古街的容颜,却抹不去古街的风范,如同老街酒肆的陈年老酒一样,积淀着浓郁的韵味,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正当游兴方浓,一场春雨却不期而至,黄豆粒般大的雨点让游客防不胜防,纷纷跑进骑楼下避雨。我信步走入一间剃头铺,铺头逼仄、简朴,没有招牌和标志,而且还是用一块块杉木板栅闭的古老式店门,让人想起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商铺模样。一张木质理发椅固定在一块石头墩上,从镜子反射出椅子上客人那舒适的神情,看得出剃头匠技艺的娴熟。设备很简陋,一切都很老旧,目光扫处,最具现代色彩的恐怕就是冲洗头发用的红色塑料桶和白色陶瓷洗头盆了。剃头匠是个五十开外的汉子,面目慈祥,看见我们进来,脸上莞尔而笑,仍在专心地给客人剃脸。老师傅姓陈,是本地人,寒暄了几句后,我试着问他会不会讲军家话,陈师傅笑着点点头,我请教他“吃饭”怎么讲,陈师傅放下手中活计,一字一板的说出 “恰饭”,话音跟客家话相差甚远,听起来像是江西南昌方言。中山镇是福建三大方言岛之一,除了客家话外,中山另有一种全国各地十多样方言长期蕴育形成的方言军家话,而且,这种有别于客家话的独特语言至今仍相传不衰。
徜徉在老街,恍惚听到了砰訇的车马声。中山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年朝廷派来一千多官兵驻守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从此开创了武平千户所的辉煌历史。唐宋时期中山就已是武平场治、县治的所在地,中山还是商业重镇,商贾云集,繁荣兴旺,素有“小京城”之誉。在这条老街上,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常常可见巡城兵将、达官贵人和商家的车马来往出入,
还可听见用坚实木料制作的独轮手推车,因车轮从车身中间突起貌似鸡冠而俗称为“鸡公髻车”路过时发出的“吱吱”声,展现出一派奢华景象。徜徉在老街,恍惚听到了铿尔的木屐声。木屐便捷、省钱,洁净,客家人都喜欢穿着,特别是在雨天,老街尽是“哒、哒、哒”的声音,犹如一场木琴演奏曲。若是晴天,老街的'夜色会特别迷人,借着商铺发出的微弱灯光,大人们搬出长板凳,三五成群,坐在屋檐下拉家长,唱山歌。小朋友的活动就更丰富了,灯火阑珊处晃动着着他们嬉戏的身影,木屐声伴着欢笑声久久在老街上空回荡。突然,有谁带来了东门那边有大戏看的信息,大人们立即起身,呼儿唤女,兴冲冲地往东门奔去,直到木屐声渐渐远去,老街才恢复了宁静。
徜徉在老街,恍惚还听到了“吊鸠子”高昂嘹亮的声音。“吊鸠子”是胡琴的一种,又叫头弦,相当于京剧的京胡,音色特别,穿透力极强,是非常有特色的汉剧领奏乐器。听!是谁家票友在演唱汉剧,“吊鸠子”一响,伴着悠扬的汉调音乐,《百里奚》里杜氏的唱腔凄美幽怨,委婉动听。中山古镇是闽西汉剧发祥之地之一,是著名的“汉剧之乡”,从清朝雍正年起,汉剧就在这里落地生根,深得中山人的喜爱,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汉剧之花在这里盛开,汉剧爱好者自发组建社团演出汉剧,五十年代成立的武平县汉剧团就是以中山汉剧团骨干为基础的,半个世纪以来,这朵“南国牡丹”一直在古镇这块沃土上常开不衰,绚丽多彩。
春雨飘飘洒洒,烟雨中的古街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副副姓氏堂联便是画幅的注脚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幽幽。诗情画意让人兴致盎然,脚步也随着雨滴大小而快慢,平平仄仄的跫音键响了古韵的音符。这时,一个绰约的身影从身边飘过,引得路人注目,一位妹子撑着粉红色的雨伞,步履轻盈,裙袂摇曳,笑靥如花,款款地向古街深处走去,给古街带来一股清新淡雅的气息。
走出古街,街道尽头便是老城东城门“迎恩门”,斑驳的城墙由一块块青砖砌筑而成,显得厚重、古朴,城门上方的谯楼已不复存在,晨昏钟声也久已远去,只有墙头上那稀疏野草在风雨中诉说沧桑。穿越“迎恩门”,似乎在穿越历史。品读古街,感悟历史,颇有意犹未尽之感,只觉得一颗心仍在古街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