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精简6篇】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一
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首先,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文言文时,我常常会给学生一段文言文,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自主思考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其次,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启示性的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常常会给学生一幅图片或一个情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写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学习,缺乏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则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例如,在阅读课中,我常常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同一篇文章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这样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不仅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创造性和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二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普遍不够强,这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基础。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我常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生动有趣的小说,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更主动地去阅读,并逐渐建立起阅读的习惯。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讲解阅读技巧、进行阅读理解训练等。我常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些阅读技巧,如划重点、找关键词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更愿意去阅读,并形成阅读的习惯。
最后,要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教师和学校的支持。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阅读氛围,如设立阅览室、组织读书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阅读。通过这样的环境营造,学生会更容易形成阅读的习惯,并乐于阅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阅读培养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三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角色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内容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四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十几年的时间,我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2、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意识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谛。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化,矛盾愈来愈尖锐,竞争愈来愈激烈,节奏愈来愈紧张,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人,也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1、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2、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我们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五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至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小声说话、搞小动作、看课外书……做什么的都有。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不停地自我反省,找原因,找对策。我设计的课堂问题重点该放在哪里?我真的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了吗?我的教案、我的课件在课堂上真的一定要丝毫不减的呈现出来吗?我给自己的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上留有弹性的时间和空间了吗?我随时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在讲吗?我的课,我的内容在贴着学生的心进行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也许真的是反思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慢慢的,我不再盲目的去备课了;不再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试图去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听听他们的想法,再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请教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然后再结合这些真实的信息来收集资料,准备一节课。在这期间,尤其使我改变最大的是,我上课不再就是为了完成教案,呈现完设计好的课件,而是给了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注意力不再只关注教案进行到哪里,课件展示到哪里了,而是更多关注学生听到了哪里,接受了哪些,还需要些什么。有时,甚至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或进行最有效的引导疏导,我宁可删减或放弃本来安排好的内容。尤其有时为了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比如有时课堂上分心、做小动作、情绪的低靡沮丧等),我会把教学内容及时做个调整,临时增加很多本来没有准备的题外话,比如根据当时的状况当时的需要,我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他们聊聊。有时和他们说说人生,谈谈我自己的经历,讲讲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生活等等。有时则是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了,故事往往都不长,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远古的,有发生在身边的。但他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而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也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更接近语文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也往往是让自己有更多惊喜的。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原来得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六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应包含着对学生感受的宽容,也应当包含着对作者与编者的尊重。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超越应当是“立足文本”的超越,最终又是“回归文本”的超越,而不是“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远离文本的精神核心”的无根无源的超越。
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不仅仅看老师是否有精彩的表现,更要看学生有没有进步性的表现。
课堂要让学生进入自己的学习节奏,去思考,去组织,去整合,去生长,去慢慢脱离你,远离你。
曲径可以通幽,善读者要拨开枝叶,方见本根,要告诉学生怎么读,怎么停顿,怎么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论语》中描述孔子与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氛围和情境,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土壤和空气。这种土壤和空气,充溢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