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和冉庄地道战散文(精简3篇)
白洋淀和冉庄地道战散文 篇一
白洋淀——一汪宛如琼浆的明镜,一片恢弘壮丽的水域,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人民的深深眷恋。然而,这片美丽的湿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而冉庄地道战,作为白洋淀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写下了一段传奇。
冉庄地道战发生在1947年,当时日军占领了白洋淀周边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强大的防线。中国军队为了解放白洋淀,决定采取地下战术,策划了一系列地道战。而冉庄地道战便是其中最为激烈和惊心动魄的一战。
冉庄地道战的地道长度超过了两公里,分为多个战区,由中国军队的地下工作者和战士们秘密挖掘而成。战壕内部设有机关枪、手榴弹等武器,可以有效地对抗日军的进攻。白洋淀的湿地环境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很好的隐蔽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在敌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布下埋伏。
冉庄地道战的战斗异常激烈,中国军队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日军多次试图攻破地道,但都被中国军队顽强地抵挡住。地道内的战士们用手榴弹和机关枪火力,将日军压制在原地,使得他们无法继续前进。而中国军队则充分利用地道的优势,进行灵活的战术布置,不断发动突袭和反击。战斗的硝烟弥漫在地道内外,双方的激烈交战声不绝于耳。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中国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们成功地解放了白洋淀,并将日军从这片土地上驱逐出去。冉庄地道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胜利,更是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入侵的伟大篇章。
冉庄地道战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精神,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这场战役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洋淀和冉庄地道战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见证了无数英勇的军民的牺牲与奋斗。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对抗日战争的回顾,更是对英雄们的缅怀和敬意。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白洋淀和冉庄地道战的故事,永远不能被遗忘。它们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告诉世人抗战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那些为了祖国和民族付出一切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白洋淀和冉庄地道战散文 篇三
白洋淀和冉庄地道战散文
雁翎队,抗日英雄,嘎子等人物的深入人心,白洋淀这个地名,在我的心中,早已神往。
三月,不是荷花争艳的的季节,满眼枯黄的芦苇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整个大概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上,偶尔有嘚嘚嘚的机动运输船只,把粼粼的湖面撕开一条口子。船过声远,淀子里再次静宁得只留下船工划桨的哗哗水声。
划船的老船工一再向我解释,假如到了五六月份以后,这里百舸争先,游船如梭,七百多种荷花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那时,我若要租一条现在这样的小船,不说价格昂贵,在码头上排队也要等上好久。我们在芦苇荡里穿行,淀子里稍大一些岛上,农户的红砖墙在芦苇丛中显得那样突兀;那些特别小的没人居住的小岛上,在被焚烧后的焦黑芦苇茬中间,有三两只乌鸦在跳跃觅食。水道蜿蜒,我脑海中不断想象着六七十年前,那些头插雁翎的抗日游击队,是怎样出没于这片水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四处野鸭遍地藕,大雁水鸟在当头,鬼子胆敢来侵犯,打得他们血花流。”
小船忽快忽慢,或剪开漂浮着水草的水域,不久我们来到了一个有棕色墙体绿色琉璃瓦庙宇建筑的小岛码头前,船工向我介绍,随着白洋淀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的开发,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建造了这个庙宇,供广大的旅游者上香拜佛。他说,来旅游的人,都是有钱人,一般有钱人都信佛。庙宇,是一种旅游的衍生品。小船靠码头,我上了岸。我无意烧香拜佛,在左面的白洋淀文化馆景区门口,我花了五十元钱买了门票进入。
文化馆里成立着很多抗战英雄的黑白照片,都配有文字介绍。馆内没有灯光,有的雕像已经严重破损,我在空空荡荡的馆内徘徊,也许在这个展馆内,今天的游人就我一个。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英雄们告别。出了馆门,往前是一群灰色的建筑,正在建设之中。运输砖瓦的拖拉机,嘚嘚嘚地在小岛上跑得正欢;搅拌机“咕呲”“咕呲”地旋转着吐着混泥土,几个干活的工人停下了手中的活,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也许他们和船工一样,对在我这个时候的'到来,感到十分惊讶。
这个在建的工地,叫嘎子村。这里仿照电影《小兵张嘎》的情景,正大兴土木。胖翻译吃西瓜的泥雕,下巴掉,手臂断,游击队长的自行车没有了轮轱辘,嘎子更是伤痕累累。他一定做梦也想不到,他的鼻子和脸部没被日本鬼子的摧残,却遭到了后人的严重毁容……
岛上那些形状不一的荷花池,荷根茬留在干裂的污泥里,仿佛让人联想起荷花争艳的辉煌。
重新回到小船上,船工也许看到了我脸上的沮丧之情,他一再表示歉意,说是因为这季节,一冬天,这里没下过一滴雨和一场雪。也许,船工一直也在思忖:蓝天,白云不见了,还有大雁,水鸟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一九四三年哪,环境大改变哪,白洋淀的岗楼端了大半边哪……”离开白洋淀,我的嘴里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雁翎队的队歌。倘若,英雄们泉下有灵,一定不想今日的白洋淀,环境会有这样的大改变!
和雁翎队队歌一样,电影《地道战》的插曲,也同样是家喻户晓。白洋淀会受季节影响,那么冉庄地道战应该不会季节影响了吧?
我来保定几日,几乎没见过阳光。这里很久没有雨雪,天空一直的灰蒙蒙的。我想,冉庄在郊区,也许环境会好些。
冉庄离保定市区不远,大概二三十公里的路程。我们根据指示牌,很快找到了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然而,这里跟白洋淀相比,更令人失望。
车还未停稳,一个大娘忙不迭地要收停车费。付了钱后,在庄口买了门票,我们随着人群进入了一个灶台地道口,在地下走了十来米的狭窄通道后,我们从大衣柜里出得地面。
“好了,结束了?”我问。
没人搭理我,院子里有一眼干涸的水井,井内碎砖废的矿泉水瓶和杂物早已将地道口填得水泄不通。倒是庄口那棵挂着大钟大树,还能看到电影《地道战》的影子。有几个年轻人,穿着八路、日本鬼子和村民的道具
服在照相。那棵用水泥砌成的大树树身,被抹上了黑色的油漆,仿造了烧焦的痕迹,仿佛告诉人们这里经历过的沧桑。要回上海了,我挑不出像样的照片放到我的个人空间里,我的那些朋友们,都等着看我的旅游见闻。我有点犯难了,就留下了以上那些文字,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