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尊严与当仁不让散文【精彩3篇】
师道尊严与当仁不让散文 篇一: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是教育界常用的词汇,它是指教师的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道乃尊严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他们智慧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和职业操守,保持自身的尊严。
教师的尊严首先体现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具备扎实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教师才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其次,教师的尊严还体现在他们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上。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他们应该严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做违背职业操守的事情,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对学生进行虐待和侮辱。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尊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教师的尊严还体现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上。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应该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总之,师道尊严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只有教师具备了师道尊严,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道尊严与当仁不让散文 篇二: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具备出众的能力和品质,从而无愧于接受某种角色或责任。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传播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当然应该具备当仁不让的品质。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育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教师才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使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守纪律、讲道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再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之间的沟通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和理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长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同事进行有效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最后,教师应该具备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责任和奉献的事业,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他们应该积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不辞辛劳地为学生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守教育使命。
总之,教师作为师道尊严的代表,应当具备当仁不让的品质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道尊严与当仁不让散文 篇三
师道尊严与当仁不让散文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传承。从历史上看,它在总体上表现为一条线性的脉络,“源”“流”关系至为明显。中国文化不是横截面的,也不是断层式的,而是像一条纵向延伸、绵绵不绝的漫漫长河,虽历久而弥新。
然而,中国文化的上述特点到了现代社会却遇到了严重挑战。海外学者林毓生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
点就是讲求民主。民主当然有许许多多好处,但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对传统的权威地位形成解构和腐蚀作用。因此,各式各样从传统演变而来的权威都相对地遭受削减:父母、师长、学校甚至语言规律都不再被信服,也不再被依靠。眼下的社会,甚至已经平等到了孩子对于父母可以直呼其名的地步。其实,这正是今天的人们之所以出现文化认同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我们都强调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其结果往往是淡化甚至遮蔽了由“师”到“生”的文化传递方向。文化的承继功能因此受到极大的抑制,从而造成道统的断绝。这是导致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紊乱,以至于出现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好坏不清状况的重要原因。就这个方面来讲,“师道尊严”是有其不可忽略的文化价值的。
当然,“师道尊严”并不是说学生在老师面前只能唯唯诺诺,甚至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至于丢掉自己的独立人格。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有一条重要的补充,就是孔子提出的“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话,“当仁,不让于师。”这表明,比“师”更重要的是“仁”,当两者发生抵牾时,我们宁愿放弃前者而保全后者。
“师道尊严”与“当仁不让”恰好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其中既实现了文化传统通过“师者”的尊严而延续和传承,亦维系了道德原则借助“当仁不让于师”的信念而获得的至上性。我们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相互矫正和彼此限约中,得以生生不息地发展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