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得利名菜三生鱼散文
勤得利名菜三生鱼散文
位于黑龙江边的勤得利农场,其家乡名菜多为鱼类菜肴。当地流传的美食谚语就有:“鲇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吃着五股想六股,吃着鳇鱼想脆骨”、“胖头(鲢鱼)脑袋重唇嘴,怀头(六须鲇)尾巴味最美”等等。主要名菜谱有:干煎鳊花、清蒸鳌花、酱嘎牙子、龙骨汤(以鲟、鳇鱼脆骨为料)等。而最具特色,称得上传统名菜的当属“三生鱼”。
所谓“三生鱼”,是杀生鱼、塔拉哈、生鱼片三道名菜的统称,虽然均系生吃鱼,且做法相近,但口味却截然不同。
提起“三生鱼”,勤得利人都知道,那是当地先民——赫哲人传下的名菜。
据文献记载,辽代勤得利地区就居住着黑水靺鞨的后裔兀惹人,现存于勤得利西山上的古城遗址,那时称兀惹城,就是这个民族的首府。随后改称的乌的改人、兀者人,以至清朝出现的赫哲人,均系兀惹一支。他们不事耕种,以渔猎为生。“地无禾黍,以鱼代食”(黄晋《金华黄先生文集》25卷),加上本民族的居住特点是:“人无常处,惟逐水草,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见《辽东志》),这近似野营式的生活方式,使适应野餐的“三生鱼”应运而生,成为赫哲人独特的'传统风味佳肴,并逐渐传入东北各族之中,以至流传至今,盛名不衰。
杀生鱼(拌生鱼),多以鲜活鲤鱼为料(草鱼、青鱼、鲟鱼、鳇鱼、鲢鱼、狗鱼等亦可)。首先将选好的鱼洗净,放在案板上,用尖刀把鱼的两侧连皮带肉紧贴肋骨剔下来,然后用刀把肉横切成薄片(不要切透鱼皮),再把粘连在鱼皮上
的薄片用刀斜切成肉丝,盛入器皿中,再将鱼皮烤成半熟去鳞,切成细丝,一并放入器皿中,拌上黄瓜丝(或土豆丝、卷心菜丝等),加上辣椒油、盐沫、味素、香菜等调味品,再倒入米醋,用筷子搅动拌匀,一道清新爽口的下酒名菜就做成了。除上述传统做法,近年农场各饭店又花样翻新,推出“水晶鱼片”的菜谱,其做法与杀生鱼基本相同,只是在拌生鱼时不加菜丝,将切成薄片的鱼肉片,盛在汤碗里,泡在用米醋、食盐、味素等调好的溶液里,上面加上炸好的干辣椒和少许香菜即成。这种吃法因不加蔬菜,堪称地道的拌生鱼,食之清香酸辣,在盛夏食用尤佳。
塔拉哈(他拉克阿)是生鱼的另一做法。早先,赫哲人烤制塔拉哈选料是很讲究的,尤以幼鲟幼鳇烤制出来的才是精品。因为,这两种鱼肉质细嫩,鱼骨全是脆骨,且有名贵的鱼筋,所以才适口。烤制时,把幼鱼肚膛破开,掏出内脏,把鱼洗净,然后放在案板上,连皮带骨切成一段段手指宽的圆片,用一头削尖的鲜木棍串起来,放在篝火上翻动烤制。当鱼皮噼啪炸响,滋滋冒油,一股鱼香溢出时,烤制便完成了。吃时,把烤好的鱼片蘸上用米醋、食盐、辣椒油等调好的调料,一口咬下,鱼表滚烫,鱼片内却是冰凉的,这外香内脆、外热内凉的“塔拉哈”,细嚼慢咽仔细品尝,真是别有风味,妙不可言。
现在烤制“塔拉哈”,因幼鲟、幼鳇国家已明令禁捕,人们多以鲤鱼为料。刀法基本与杀生鱼相同,只是在切肉时要切成小指宽的条状,抹上细盐,再用鲜木棍把带着肉条的鱼皮串起来(可事先在鱼皮上用刀穿几个洞),便可烤制了。烤时,先烤带鱼皮的一面,待鱼鳞炸响爆开后,再翻转过来烤鱼肉,烤到肉表稍焦冒油,即烤制完成。烤好的塔拉哈片,用手将鱼鳞剥净放在案板上,用刀按原切痕一条条带皮切下,盛在器皿内,“塔拉哈”便制作完成了。食用时,可以与前述相同,也可像拌生鱼那样,将调料与鱼肉拌匀后食用,
生鱼片原是冬季食用生鱼的一种做法。多选用冷水鱼类为料,如狗鱼、细鳞鱼、哲罗鱼、兔子鱼等。制作时,将事前冻硬的鱼取回稍暖,待表面微化将鱼皮剥净,然后将鱼立于案板上,用刀层层削下如木工的刨花儿的薄片,盛入盘中,趁冻蘸上调料(与食用塔拉哈调料同)食用,呑入腹中一凉到底,别有一番滋味。现在电冰箱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宾馆饭店更是必备之物,所以,过去只在冬季才可食用的生鱼片,现在一年四季皆可享用了,尤以炎热的夏季食之更佳。
赫哲人历来的习俗是:宴请宾客,无生鱼不成敬意。“胙肉豚留客,生鱼脍宴宾。”这是韩淑密在《三姓风土》里留下的话。如今的勤得利人,也和这里的先民一样,宴请宾客,无生鱼不成席,使山野风味的“三生鱼”,早已登入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