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精选4篇)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 篇一:《勇敢的小鸟》
从前有一只小鸟,它叫小麻雀。小麻雀长得非常可爱,身上的羽毛是灰色的,胸前还有一块小小的红色印记。小麻雀住在一个小小的鸟巢里,每天都会在树上跳来跳去,欢快地唱着歌。
有一天,小麻雀看到了一只大鹰在天空中翱翔,它觉得非常羡慕。于是,小麻雀决定也要像大鹰一样飞翔。它用尽全力振翅,但是却只能在地面上跳跃。小麻雀感到非常失望。
一只善良的老猫看到了小麻雀的困境,它走过来对小麻雀说:“小麻雀,你不必羡慕大鹰,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你是一只小麻雀,你可以用你嘹亮的歌声给大家带来快乐。”小麻雀听了老猫的话,不再羡慕大鹰,而是用心地唱起歌来。
每当太阳升起,小麻雀就会站在树枝上,放声歌唱。小麻雀的歌声美妙动听,吸引了许多小伙伴们,它们也都纷纷加入到歌唱的行列中。小麻雀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森林,每个动物都因此而感到快乐。
小麻雀明白了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它再也不会羡慕其他动物了。它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贡献,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小麻雀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只要用心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帮助。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 篇二:《守护花朵的小蜜蜂》
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有一只小蜜蜂,它叫小黄。小黄拥有一对透明的翅膀和一副黄黄的身体,它是花园的守护者。
每天清晨,小黄会飞到花园里,忙碌地采集花蜜。小黄非常勤奋,它会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仔细地品尝每一朵花的花蜜。小黄知道,只有花朵才能开出美丽的花瓣,只有花蜜才能给蜜蜂们提供养分和能量。
有一天,小黄发现花园里的一朵花叶子上有一只小虫子。小虫子非常可怜,它的双翅残缺,无法飞翔。小黄心生怜悯,它停下了采蜜的脚步,决定帮助小虫子。
小黄用自己的嘴巴轻轻拽住小虫子,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了一朵花瓣上。小虫子感到非常幸福,它用微弱的声音对小黄说:“谢谢你,小黄,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小黄微笑着飞走了,它继续在花园里采蜜。小黄知道,每个生物都有权利和机会去享受美好的生活,它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生物。
从那以后,小黄成为花园里的小英雄。它不仅采集花蜜,还会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小虫子。在小黄的帮助下,花园里的生物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们在花朵的陪伴下,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小黄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帮助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像小黄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 篇三
一、老舍:《四位先生》、《我们家的猫》、《五月的青岛》、《济南的冬天》等
二、巴金:《繁星》、《海上的日出》、《怀念萧珊》等。
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夜》等
四、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谈酒》。周作人的散文集平淡冲和部分非常好。
五、朱自清:《匆匆》、《绿》、《荷塘月色》。等
六、林语堂:《秋天的况味》、《说北平》等
七、冰心:《再寄小读者》、《樱花赞》、《小桔灯》等。
八、钱钟书:《吃饭》、《说笑》等。钱的散文偏难,建议程度好的同学看。
九、丰子恺:《白鹅》、《杨柳》等十、沈从文:《时间》
十一、梁实秋:《孩子》、《谈考试》、《养成好习惯》等。《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都不错。
十二、季羡林:《清塘荷韵》、《听雨》、《漫淡散文》等
十三、汪曾祺:《故乡的食物》、《夏天》、《冬天》等。汪的《人间草木》和《知味集》值得推荐。
十四、张爱玲:《天才梦》、《论写作》、《到底是上海人》等
十五、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十六、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十七、龙应台:《目送》
十八、张晓风:《我喜欢》、《初雪》、《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等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 篇四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母爱大如天
身患重病的母亲,为了安抚瘫痪后脾气暴躁的儿子。为了面对生活给她的所有苦难,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儿子的脾气,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始终用平静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为了爱孩子,她甚至忘记了自己,临终前。她并不在意自己的生命,而是挂念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希望他们好好地活下去。也许只有母亲。才能拥有这样的坚毅和勇气!
有人说。母亲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使。文中沉静而坚毅的母亲,让我们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如此,虽然我们各自的经历或许与文中的母子并不相同,母亲爱的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爱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母亲像天使一般,把我们的健康快乐。当成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永远将自己不计成本的爱热情地奉献出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儿。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爱的点滴汇成一生的感动
赏析/邱敏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就享誉文坛的著名散文,在当时感动了许许多多的游子。事隔许多年之后,它仍然让我们为之动容,这就是爱的力量。爱不会随时间流逝。而会在时间里变得永恒。
一位父亲,在儿子外出读书就要登上火车前。亲自帮他选定座位,拜托茶房多照应,又爬上爬下去买橘子。在人们的眼中留下了一个忙碌的背影。正是这背影,深深感动了我们。文章中的父亲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是,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爱意,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这样属于自己的爱的背影,每个人的父亲都是在默默地为子女付出。父爱看似平凡而不经意,却又是无微不至的,渗透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想起,都能让我们满心温暖,
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腰,老了。
父爱的高度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机、影碟机这类玩意儿在乡下压根儿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嘛,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儿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儿,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孩子在高处格格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我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腰,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爱,不知疲倦
赏析/邱敏
其实所有的父母都像文章中的父亲一样,“一生都在为儿子做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读书的时候。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工作的时候希望孩子进最好的单位,成家之后希望孩子过最好的生活,而他们就一直向上托着孩子。只要孩子能过得幸福,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累,什么叫做苦。
父母甘愿做我们成长的基石。一点一滴地把我们往更高的目标推动。我们在父母的推动下不断成长。而父母却因为长期的劳累一天天老去。
说实话,大人们都很喜欢妈妈,但毕竟与妈妈朝夕相处的是我,而不是他们。他们一定无法忍受。观察家。的存在。这是个隐形人,妈妈经常跟他谈论我们的情况。
“你看看厨房的地面。”往往是妈妈先开口。
“哎呀,到处是泥巴,你才把它擦干净,一观察家”同情地答道,“他们就不知道你干活有多累?”
“我猜他们就是健忘。”那好办,把污水槽的抹布交给他们,罚他们把地面擦干净,这样才能让他们长记性。一观察家”建议。
很快,我们就人手一块抹布,照着“观察家。给妈妈的建议开始干活了。
“观察家”的语调和妈妈如此迥异,以致根本没人怀疑那就是妈妈的声音。“观察家”注视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不时地挑毛病、出主意,所以我的朋友们经常问我:“谁在跟你妈妈说话?”
我真不知该如何来回答。
时间流逝,妈妈的言行没有丝毫变化,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了改善,一个偶然事件使我第一次意识到,拥有与众不同的妈妈是很不错的事。
我家住的那条街,有几棵参天大树,孩子们喜欢沿着树爬上爬下。如果有一个妈妈逮到哪个孩子爬树,马上就会引来整个街区的妈妈们,然后是异口同声地呵斥:“下来!下来!你会摔断脖子的!”
有一天,我们一群孩子正待在树上,快活无比地将树枝摇来摇去。刚好我妈妈路过,看到了我们在树上的身影。当时,大伙儿都吓坏了。“没想到你还能爬这么高,”她大声冲我喊,“太棒了!小心别掉下来!”随后她就走开了。我们趴在树上一言不发,直到妈妈在视野中消失。“哇!”一名男孩情不自禁地轻呼。“哇!”那是惊讶,是赞叹,是羡慕我拥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到,同学们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总喜欢在我家逗留一段时间;同学聚会也经常在我家举行。我的伙伴们在自己家里沉默寡言,一到我家,就变得活泼开朗,跟我妈妈有说有笑。后来,每当我和这些伙伴遇到成长的烦恼时,总愿意向我妈妈求助。
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
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妈妈
文中的妈妈为了贴近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伙伴、师长、朋友、偶像等多重角色,为孩子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快乐家庭气氛,使孩子得到了成功的锻炼。她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所以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这位妈妈没有大人的严肃庄重与呆板木然,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以童话般俏皮的语言自觉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她的心态、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无拘无束的猜想。彼此的情趣得以有效的激发。她和孩子交流的语言没有讽刺、威胁、侮辱、恶意、压制、抱怨、责骂。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期望,真诚与纯洁,铭刻于孩子的心间。
这种“伙伴”角色的背后,包含了妈妈下工夫研究孩子眼中世界的执著精神,包含有妈妈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的真诚和尊重情怀,让我们既感动又佩服。
父亲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对我们深沉的爱意,为了我们,他们愿意跋山涉水,承担一切的苦痛。别人偷走你的梦想》,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从小就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结果被老师偷走了,可是,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最终梦想实现了,老师也向他道歉,说当时要是按老师的想法就不会有今天的现实。因此,人有时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走自已的路,让人说去吧。我觉得这本书很感动人。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篇3
散文一:真正的桂冠
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写信给我,说她本来是美术系的学生,最喜欢的事是背着画具到阳光下写生,希望画下人世间一切美的事物。寒假的时候她到一家工厂去打工,却把右手压折了,从此,她不能背画具到户外写生,不能再画画,甚至也放弃了学校的课业,顿觉生命失去了意义;她每天痛苦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任何事情都带着一种悲哀的情绪,最后她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我怎么办?我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我困惑了很久,不知如何回答。也使我想起法国的侏儒大画家罗德列克(toulouselautrec)。罗德列克出身贵族,小的时候聪明伶俐,极得宠爱,可惜他在十四岁的时候不小心绊倒,折断了左腿,几个月后,母亲带着他散步,他跌落阴沟,把右腿也折断了,从此,他腰部以下的发育完全停止,成为侏儒。
罗德列克的遭遇对他本人也许是个不幸,对艺术却是个不幸中的大幸,罗德列克的艺术是在他折断双腿以后才开始诞生,试问一下:罗德列克如果没有折断双腿,他是不是也会成为艺术史上的大画家呢,罗德列克说过:“我的双腿如果和常人那样的话,我也不画画了。”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回答。
从罗德列克遗留下来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正在跳舞的女郎和奔跑中的马特别感兴趣,也留下许多佳作,这正是来自他心理上的补偿作用,借着绘画,他把想跳舞和想骑马的美梦投射在艺术上面,因此,罗德列克倘若完好如常人,恐怕今天我们也看不到舞蹈和奔马的名作了。
每次翻看罗德列克的画册,总使我想起他的身世来。我想到:生命真正的桂冠到底是什么呢?是做一个正常的人而与草木同朽?或是在挫折之后,从灵魂的最深处出发而获得永恒的声名呢?这些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答案就是在命运的摆布之中,是否能重塑自己,在灰烬中重生。
希腊神话中有两个性格绝对不同的神,一个是理性的、智慧的、冷静的阿波罗;另一个是感性的、热烈的、冲动的戴奥尼修斯。他们似乎代表了生命中两种不同的气质,一种是热情浪漫,一种是冷静理智,两者在其中冲激而爆出闪亮的火光。
从社会的标准来看,我们都希望一个正常人能稳定、优雅、有自制力,希望每个人的性格和表现像天使一样,可是这样的性格使大部分人都成为平凡的人,缺乏伟大的野心和强烈的情感。一旦这种阿波罗性格受到激荡、压迫、挫折,很可能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在心底的戴奥尼修斯伸出头来,散发如倾盆大雨的狂野激情,艺术的原创力就在这种情况生发,生活与命运的不如意正如一块磨刀石,使澎湃的才华愈磨愈锋利。
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大部分是阿波罗性格,为我们留下了生命深远的刻绘;但是史上的艺术家则大部分是戴奥尼修斯性格,为我们烙下了生命激情的证记。也许艺术家们都不能见容于当世,但是他们留下来的作品却使他们戴上了永恒、真正的桂冠。
这种命运的线索有迹可循,有可以转折的余地。失去了双脚,还有两手;失去了右手,还有左手;失去了双目,还有清明的心灵;失去了生活凭惜,还有美丽的梦想——一只要生命不被消灭,一颗热烈的灵魂也就有可能在最阴暗的墙角燃出耀目的光芒。
生命的途程就是一个惊人的国度,没有人能完全没有苦楚地度过一生,倘若一遇苦楚就怯场,一道挫折就同关斗室,那么,就永远不能将千水化为白练,永远个能合百音成为一歌,也就永远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如果你要戴真正的桂冠,就永远不能放弃人生的苦楚,这也许就是我对“我怎么办?”的一个答案吧!
散文二:一探静中消息
看过晓云法师的禅画,步出展览室时,台北已是黄昏了,沿着笔直的仁爱路向西边看去,一轮金澄澄的夕阳正高挂在大厦的顶端。我向着夕阳的方向散步,发现整条仁爱路美丽的木棉花都落尽了,看似枯寂的木棉树,枝桠间的绿芽正从树中抽长出来。
我恍然间觉得,金橙一样色泽的木棉花固然是美的,但那一刻,细嫩的芽之美也毫不逊色。我又想起旧时乡间的木棉树,它们不仅会开美丽的花,花后还结成一颗颗的棉果,在初夏来临的时刻,棉果在空中爆开,声音隐然可闻,然后一丝丝如絮的木棉就从四空飘散下来,那景致比起光是开放掉落的木棉还美,因为它有果有棉,还能散落在广大的大地。
可惜台北的人无福看到木棉有果,更看不到果中的棉絮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空气太污浊了,也许是车声太嘈杂了,也许是天空太灰黯了,台北的木棉总没有一株结出真正的木棉,这样想着,木棉絮在乡间飘落的姿势就更美了。
我看过无数艺术家用心血创作的结晶,它们都或多或少有可观之处,但是我们看画的时候本来心是空的,看完之后整个被充实起来,有时候心里被塞得完全没有空间,总要经过一段宁溢的时间,心里才平静下来。
看晓云法师的禅画,经验却是完全不同。那种感觉仿佛我们在深夜里读陶渊明和王维的田园诗,短短几笔,淡淡着墨,不能激起心灵澎湃的情感,反使我们的澎湃安静下来。它不是有东西塞进我们心里,而是把本来充塞在我们心中的俗虑清洗了出去,就像暴雨后的山涧,溪水初是混浊,在雨过天青之时,溪水整个清澈,而山中的泥泞污秽也被清洗一空。
在生活的奔忙里,我们的心仿佛被充塞得饱满了,这种饱满使我们遇树不见树,过林不见林,更不要说能静下来看路边的小草小花了。欣赏过晓云法师的禅画,它使我们饱满的心变成虚空,那虚空乃可以涵容,可以让大地穿梭,可以成为一片广阔的平野。
晓云法师有一幅画,画中一个细小的汉子挑着黄麻,穿出了一片乱墨飞舞的树林,空白处写了这样几句:“本有黄麻三担重,如今只剩一担;挑到一处放下来,正是身心自在。”正是描写那样的感觉。要到身心自在的境界,非得把那最后一担也放下不可,也就是要做到“世界光如水月,心身皎
若琉璃”的境界。
我觉得“禅画”之可贵处,也是与一般绘画的不同处,就是它在一幅画里也许没有任何惊人之笔,但是它讲究“触机”,与其他艺术比起来,是一支针与一个汽球之比,那支针细小微不可辨,却能触中人的心灵之机,这正是晓云法师所说:“无异是另开辟了一个清湛的源泉,从人的有限中更拓出无限的国度——性灵的国度,礼教是人底范畴的闲邪,性灵是人自然放射的悲智光。”那么,禅画所表现在画面上的'精神,可以说是“留白’,包括内容的留白和形式的留白,是在画面上我们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的意思,他往往留下一个线索,或许多线索,观者只能循线摸索,走到哪里算哪里了。也因于禅画有这样的特质,它在中国艺术中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宋朝以还的文人画可以说多少具有一些禅意,而明代影响后世最大的两位画家,一是石涛,一是八大山人,他们的画非但禅境殊深,本身也皆是出家的和尚。
历来论石涛者都认为他的艺术“无法”,乃是撷取了中国各派之法“独创我法”,晓云法师谈到石涛,曾用了这样譬喻:“石涛之画风是如何洒脱不拘,正等于中国之南禅到了一花五叶之后,一切风规律仪都放合了。”正是触到了禅画之机,禅画之“画”是有法度的,但禅画之“禅”就元迹可循了,完全要看道心的修为。道心何以修为?晓云法师有一幅画,画的是高士面壁,三五笔成篇,只题了几个字“一探静中消息”,我想这个“静”字也就是道心修为的起点了。
人总是容易被动着的事物感动,因为人总有个活活泼泼的本质,所谓世上没有不落的花,没有不流的水,水流不尽,花落不了,总有一个活泼的世界。但是在静中追探的人却能在花落水流之间,觉悟到万物之无常,悟人性之真常,这就是修为!
我们且来读几段晓云法师常引的有关静的诗,来一探静中消息: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正对寒灯寂静,忽将鼻孔冲开。(憨山禅师)
风从何处来,众响动岩穴;静听本无声,如何有起灭。(苏东坡)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禅师)
玲瑰色淡松根月,敲磕声清竹罅风;独生独行谁会我,群星朝北水朝东。(永明禅师)
独坐穷心寂杏冥,个中无法可当情;西风吹尽拥门叶,留得空阶与月明。(王维)
落落寒松石涧间,无琴无语听潺援;此翁不恋浮名大,日坐茅亭看远山。(渐江和尚)
由以上所引的诗句,可以想见“静中消息”乃不是追求得来,而是一探所得的触机,最妙的是这个“探”字,问题是忙碌的现代人能享受这一探的人恐怕也寥无几人了。那好像同样一株木棉,在乡间能安然结果,棉絮飘飞,而到了市声凡尘,则只能开出娇艳的花,却不能结果成棉了,恐怕连一株沉默的木棉都能感受到静的力量,何况是在木棉树下还能沉思的人呢?
附注:晓云法师,俗名游云山,1914年生于广东,为岭南派绘画大师高剑父之高足,曾于印度泰戈尔大学研究印度艺术,并教授中国艺术。足迹遍历世界及中国名山大水。现任文化大学永久教授兼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1957年剃发出家,即致力艺术、宗教之推展,所绘禅画享誉海内外,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在台北太极艺廊举行个展,这是他五十年来首度在台北举行禅画个展,观后甚为感动,略志其感。
散文三: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知——了!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蛄不知春秋!”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