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陈情表》赏析【推荐3篇】
古代散文《陈情表》赏析 篇一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情动人的文笔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该篇散文是南朝宋代文学家杨修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的决心和勇气。下面将对这篇散文进行赏析。
首先,杨修在《陈情表》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感情和力量。例如,他通过重复和排比来强调自己的忠诚:“臣亲临其境,又何尝不为国家社稷尽忠尽力”、“臣秉忠贞之志,不效犬马之劳”。这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们对他的忠诚和决心有更深的体会。
其次,杨修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和忠诚之心,使人们对他的事业和奉献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困境和被迫离开京城的经历,同时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功绩的渴望。他写道:“臣又何尝不为欲报之心切,虽执节不回,何以报效于万一之秋?”这种自述的方式让读者更能够感受到他的坚定和决心。
最后,杨修在《陈情表》中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坦诚和希望。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担忧,同时也对皇帝提出了建议。他写道:“臣敬尽矢石之力,效犬马之劳,极腹心之忠,尽管臣之孤直,以报陛下之知遇之恩。”这种直接而坦诚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对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关心有了更深的感受。
总之,古代散文《陈情表》以其深情动人的文笔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己的遭遇和表达对皇帝的坦诚,杨修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的决心和勇气。这篇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反映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的重要作品。
古代散文《陈情表》赏析 篇二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激昂的语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篇散文由南朝宋代文学家杨修所作,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皇帝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的决心和勇气。下面将对这篇散文进行赏析。
首先,杨修在《陈情表》中用浓厚的情感和激昂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他写道:“臣虽有疾病之身,尚能奋勉以报效于陛下”,表达了他不畏艰难,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决心。他还写道:“臣秉忠贞之志,不效犬马之劳”,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情。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激昂的语言使读者对他的忠诚有了更深的体会。
其次,杨修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和表达自己的愿望,使读者对他的事业和奉献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详细描述了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功绩的渴望。他写道:“臣又何尝不为欲报之心切,虽执节不回,何以报效于万一之秋?”这种自述的方式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他的坚定和决心。
最后,杨修在《陈情表》中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坦诚和希望。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关心,同时对皇帝提出了建议。他写道:“臣敬尽矢石之力,效犬马之劳,极腹心之忠,尽管臣之孤直,以报陛下之知遇之恩。”这种直接而坦诚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对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关心有了更深的感受。
总之,古代散文《陈情表》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激昂的语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皇帝的忧虑,杨修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的决心和勇气。这篇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反映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的重要作品。
古代散文《陈情表》赏析 篇三
古代散文《陈情表》赏析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
i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xiǎn)马(官名,太子的老师)。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说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无奈的话语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圣朝统治者强人所难的不满之情。
消疑情。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表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
《陈情》如此多情,也就难怪晋武帝会做出停诏,允其不仕的决定,也就难怪千古文人赞叹之声声声不已了。
1.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与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