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故里行散文随笔【推荐3篇】
汉高祖故里行散文随笔 篇一
古城的记忆
我来到了汉高祖故里,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仿佛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走在石板铺就的古街上,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马蹄声和古人的低语。
古城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高祖庙了。高祖庙是为了纪念汉高祖刘邦而建的,庙内供奉着刘邦的神像和历代皇帝的牌位。走进庙门,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仿佛能看到刘邦那位伟大的君主的风采。
从高祖庙出来,我来到了古城的城墙边。这座城墙高达数十米,座落在山顶上,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站在城墙上,我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远处的山峦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古城的红砖黛瓦在阳光下闪烁着瑰丽的光芒。
古城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游客们络绎不绝。我看到有的游客在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有的游客在购买纪念品,有的游客在拍照留念。古城的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小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随意走进了一家古玩店,店主正在给一个客人介绍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我走过去细细观察,这件青铜器的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古城的夜晚更加美丽动人。当夜幕降临,古城的街道上点亮了璀璨的灯光,仿佛给整个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我来到了一家小酒馆,坐在露天的座位上,点了一杯当地的特色酒。我抬头望着天空,无数颗星星闪烁着,宛如一颗颗明灯,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古城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繁华交织在一起。
离开古城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思念和留恋。我知道,汉高祖故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段旅行,更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汉高祖故里行散文随笔 篇二
重温历史
汉高祖故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点,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重温那段历史,感受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我首先来到了汉高祖庙,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是为了纪念汉高祖刘邦而建的。庙内供奉着刘邦的神像和历代皇帝的牌位,我心中充满了敬意。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件展品,悄悄想象着刘邦当年的英姿风采,他是如何建立汉朝,统一天下的。在这里,我仿佛能够与历史产生一种神秘的共鸣。
离开高祖庙,我来到了故里的古城墙。这座城墙高大而壮观,仿佛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山脚下。登上城墙,我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站在这里,我不禁想象着当年刘邦率领兵马攻城略地的场景,想象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我沿着古城的街道漫步,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古城的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小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我的目光。这里的特色小吃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品尝着当地的美食,感受着这里的文化。
古城的夜晚更加迷人。当夜幕降临,古城的街道上灯火通明,繁华喧嚣。我来到一家名为“历史茶馆”的地方,这里的装饰充满了古代的风韵。我点了一壶当地的名茶,坐在窗边,静静地品味着茶香。这一刻,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与历史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链接。
离开古城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这座城市的思念。重温历史,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汉高祖故里,是一个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历史魅力的地方。
汉高祖故里行散文随笔 篇三
汉高祖故里行散文随笔
汉高祖刘邦为布衣时曾任沛郡泗水亭长,后又自封沛公,因此,一般人都以为此君为沛县人。笔者对历史考古也从不用心,不过人云亦云而已。去年春天,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乡丰县,正值清明时节,随兄、姐专为家父扫坟,大哥遥指西北方向烟树迷离处,说道:“那就是金刘砦,刘邦的故乡。”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刘邦是丰县人,是我们的近邻,离我家至多不过七八里路。
于是便撩起了我的好奇心,虽行期短暂,我却执意要到金刘砦走一趟。
金刘砦位于丰县西北十二公里处,乘车转瞬即到。行前听说金刘砦修复了汉皇祖陵纪念馆,馆内有高祖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下车后自然先去寻访汉皇祖陵了。
汉皇陵园在砦子的西部,陵园修得还算气派:坐北朝南,大门为古牌楼状,四根通天大门分为三道,中间两柱托起一横匾,上书“汉皇祖陵园”。牌接前有石狮两尊雄踞左右,也称得上威风凛凛。
进陵园无需购票,但正门前却摆有一张条桌,桌上放一教师用的备课本。守门的是当地村民,他们对我们说:陵园是捐资修建的,现在还有许多项目没有开发。来参观的可自愿捐资三毛两毛不少,三十五十不多,在这里留下姓名就行。话语恳切朴实,绝无一般旅游景点上“宰”游客那种奸诈。我等一行四人,我掏出二十元交给看门人,两位村民连声称谢。
走进陵园,迎面是一座高大的塑像,这自然是“灭秦挫项创建雄汉伟业之始祖,
提剑斩蛇开创平民天子之先河”的汉高祖刘邦了。不过这塑像既非汉白玉,也不是大理石,看来是水泥浇铸成形后加装饰而成。这对于一代开国帝王似乎委屈了些。细看那塑像,虽也称得上高大雄浑,雕工精细,却似乎缺少了些帝王之霸气,多了些温厚之色,更像一位儒雅的文职官员或学者。陵园内有三座大厅,正中为《汉皇祖陵陈列馆》大殿,东西边是厢房。大殿内有汉家二十四帝塑像;西厢房内陈列着汉室后裔中的五侯将相,富绅名士的画像和简介。另外还有不少是现代人的照片,其中有散居在香港、台湾和东亚各国的刘氏后裔中的名人大贾。我想:能将这些资料收集汇拢在一起,陵园的筹建者也算功莫大焉!
大约是我在门口捐资处留下的名字引起了看门人的重视,正参观时,一位六十上下的老者匆匆走到我面前。自称他叫刘恒心,是刘邦的后裔,原在山东某县一中学任教,退休后便致力于汉皇祖陵园的开发修葺。知道我也是文化圈中人,又是近乡党,便赶来与我一晤。
刘恒心领我们到大殿后面,拜谒了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后,便向我聊起他筹建皇汉陵园的前前后后。
刘恒心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返回老家金刘砦。有感于家乡的贫困,老刘决心为家乡办点实事。初时,家乡人推举他主持修续家谱。老刘毕竟是有较高文化修养之人,他看到中国旅游业方兴未艾,各地都在充分利用人文地理资源开发资源开发旅游业,而自己是汉皇嫡孙,金刘砦又是高祖故里,不仅有高祖曾祖刘清之墓,而且有许多宝贵历史遗迹,何不借此以开发旅游业呢?此处一旦开发成功,受益的岂止是一个金刘砦?于是,老刘动员族人,全力投入汉皇陵园的开发。他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了《汉高祖故里考》、《金刘砦轶事》等数十篇文章和书集。又将这些资料寄送给各级领导和专家名人,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
对于这个规模,刘恒心是不满意的。因为这等规模也不足以引起国内外旅游者的注意。但苦于资金不足,一时还无法完成老人的宿愿。我非常叹服刘恒心老先生的胆识。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发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是富民之大计。我多年生活在陕西,临潼的一个兵马俑,一个贵妃娘娘洗澡的池子,乾州的'一个女皇的无字碑,都能给陕西的旅游业带来巨大财源,汉高祖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大汉始祖皇帝,难道不能给家乡人带点好处么?
看来,家乡还需要多一些刘恒心这样的古道热肠之人,特别是家乡的父母官们。
临别时,我问刘恒心先生:刘邦姓刘,此处为何叫金刘砦?刘先生送我一册由他撰写的约二十万字的打印稿《汉高祖陵记事》,其中有关于金刘砦的介绍。原来,刘邦祖上十代皆为战国时魏国大夫,到刘清时失官,为避祸由大梁(开封)迁至丰邑,隐名改姓,取刘(繁体字为割)字中的金为姓。大难过后,又恢复刘姓,于是此处便成了金刘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