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南碗窑村散文(优秀3篇)
走进江南碗窑村散文 篇一
江南碗窑村,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这个村庄里,有着丰富的陶瓷文化和深厚的手工艺传统。
一走进江南碗窑村,我就被迎面而来的泥土香气所吸引。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独特的陶瓷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走在狭窄的巷子里,可以看到村民们正在用手工技艺制作陶瓷作品。他们娴熟的动作,让我不禁感叹手工艺的魅力。
碗窑村的建筑也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古老的瓦房、青砖、白墙,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走在村子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古老的陶瓷作坊,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陶瓷器具。这些陶瓷器具无一不是经过村民们的精心制作而成,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除了陶瓷文化,江南碗窑村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年的农历新年,村庄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村民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在这里,我还了解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舞狮、放鞭炮等。
走进江南碗窑村,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陶瓷艺术,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与当地的村民交流,听他们讲述关于陶瓷的故事,我深深被这个村庄的独特之处所吸引。
江南碗窑村是一个独特的村庄,它不仅仅是一个制陶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体验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个村庄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宝库,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江南碗窑村散文 篇二
江南碗窑村,一个隐藏在繁华都市中的古老村落。在这个村庄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发源地。
走进江南碗窑村,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一切都沉浸在传统的氛围中。村庄里的房屋多为瓦房,青砖白墙,散发着古朴的韵味。走在村子的巷弄中,可以看到古老的陶瓷作坊,那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陶瓷器具,每一个都是经过村民们的手工制作而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碗窑村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明代。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位老艺人,他正在用古老的窑炉进行陶瓷烧制。老艺人告诉我,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和打磨,最终形成完美的陶瓷作品。他手中的泥土,经过他的双手塑造,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除了陶瓷艺术,江南碗窑村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年的农历新年,村庄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村民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村庄。在这里,我还了解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舞狮、放鞭炮等。
走进江南碗窑村,我不仅仅是欣赏到了精美的陶瓷艺术,还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与当地的村民交流,听他们讲述关于陶瓷的故事,我深刻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江南碗窑村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宝库,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江南碗窑村,我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和美好。这个村庄以其独特的陶瓷艺术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它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让人沉醉在传统艺术的魅力之中。
走进江南碗窑村散文 篇三
走进江南碗窑村散文
碗窑村,顾名思义是烧制碗的村子。在江南,有这么一个古村,这是一个坐落在浙江苍南桥墩境内一个山区里的村子,村子偎依山间,四处绿树和翠竹紧环,制作碗的旧窑仍在,它是抱着独特而闻名。
村子内有数百年留存的古民居,村里的古陶瓷生产的窑与窑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村里靠近古窑遗址边不远的古庙、古戏台亦在,古村被誉为江南“延伸百余年的制瓷历史博物馆。”
初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进村,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总会让人觉得有一种悠悠的古音乐在耳畔响着,这是古村的脉,连接着幢幢民居,脚下的石板已亮得像是在油里浸泡过的一样,在阳光下闪烁着亮。
村里的景观也许有点独特,除了古色古香的古民居,还有建于清朝初年的吊脚楼。这些楼依山傍水而立,大都是二层楼,很有湘西一带吊脚楼的民居特色,阳光明媚的日子,二层的小木楼像一个个仙女屹立着,它们摇响着历史的风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地排列在山地四周,仿佛又像一条朴实珠链上点缀的饰物,古拙而又美丽。踩着脚下的石板路,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寻找昔日热闹非凡的风景。
头顶的层檐,依然敝开着遮蔽风雨的瓦头。似一位位岁月的女神抬着头,似在沉思,似在娓娓道来,讲述着碗窑村的历史变迁和风雨故事。古村落中有300多间明末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容貌还是原汁原味的浙南闽北特有的畲乡风格。吊脚楼连接幢幢楼屋、平房都顺坡拾级而筑,大都木质结构,而且房子的档次也比较高,这大概与当时这
里的经济状况与百姓的生活水准有关。潺潺的溪水从山腰环绕着,流经许多家院落。没有溪流经过的房子,屋前也安置了土制的竹筒流水,就像是给每户人家送来了天然的“自来水”一样。可以说,这是古村人们生态之居的典型。
称它为碗窑村就是和碗搭界,这里产碗的历史悠久。碗窑旧称为蕉滩或蕉滩碗窑。相传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有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蕉滩时,被当地的上好土质资源等条件吸引,毅然定居下来,重操起原籍制碗的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他们依山建造了碗窑,开始烧制青花陶瓷,很快获得成功,一举在南方闻名,享誉东南亚。
碗窑村落虽不大,但由于碗窑的发展而兴盛,碗窑最兴旺时有18窑之多,烧制时,山道四周的烟囱里飞烟滚滚,在山间升腾起一道道袅袅烟雾,像条条烟龙在绿色的山地上化开,升上天空,变成各种图案,成为烧窑难得的一景。当然,那时烧的大多是木碳等,一年下来燃料惊人。由于烧窑有利可图,小小村子竟吸引了40余姓前来聚居,人口最多时达4000余人。
碗窑人秉传祖业,默默地沉醉在这样的山里,埋头精制做碗。那时,村里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每年年头,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烧出的碗除了供应江南和国内,还有许多远销东南亚等地,供不应求。村里虽然有龙窑18条,但由于要货的人又多,有的商人为了利益又屯足货,甚至一住半年不走,可见生意之兴隆。
碗窑村地处偏僻山区,生活显得简单寂寞,但村里的文化底蕴却十分浓厚。为了留住众多的客人和手工艺人,让他们空闲生活有情趣,村里特地兴建了大戏台。而且在半岭和下窑各盖一座。戏台对面又盖了三官殿,建筑工艺十分精良。三官殿里大大小小的藻井多达13个,每进入一个就会觉得这些门井形状各异,无一类似。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诗词、花草……还绘有十二部当时盛行的.古戏文。这里的戏班子演艺精湛一流,他们常常会串连一起,在演出中化真功夫,甚至还用上了真刀真枪。据介绍:当时演出战争戏时,这边台上演员激烈打拼,那边台观众直擦冷汗。最后忽闻一声怒喝,会见长矛刺去,可以准确地刺下对方演员的耳环,其演艺是多么精彩,真是险象环生。这样的演戏,在碗窑村历久不衰,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碗窑村的古屋檐是很有特色,它们的相挨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孩童放学回家时,如遇天上突来的大雨,只要贴着屋檐走,从村头走到村尾,回到家身上不会沾上一点雨水;夏日太阳暴晒,檐下凉爽无比。古时,村里一到天黑时,碗窑村就点灯了,豆黄色的菜油灯轻轻地摇曳在每家的每扇窗口,望上去,层层叠叠,错错落落,像星星在眨眼睛,甚是美丽。
如今的碗窑村里的青年大多外出,进城的,打工的,村里只留下几十位居民。随着时间推移,那种历史沧桑感已渐渐远去,但是古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在山村萌芽时的遗迹还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研究者前来考察观光。虽然这里的粗碗不再,但浓浓的古风依然。村里有几座空弃的小院落,院子里的野草高过膝盖。也许这里的一切记忆已渐渐地成为逝去的历史。
如今的碗窑村只剩下最后的一条龙窑,这窑比起当年的碗窑要现代化多了。村民们进进出出,只是断断续续地在烧着耐火砖,似乎是为了证实这里是古代的一个窑村,仿佛是似留着一道昔日繁忙的风景。看着这道风景,忽然想到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先生说过的话:窑是这个村的灵魂,窑停了,碗窑也就失去灵魂。他由此提出的古村碗窑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
村里还保存着碗窑的作坊。走在小道上,会看到老农民坐在古老的屋子里在为游客演绎古老的制碗手艺,四周围满了人,随着老人巧手的揉捏,似在捏着古老的希冀。当然,你也可以动动手,试着做个碗,成功失败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践行一次制碗的快乐。
整个碗窑古村落外观很美。从玉龙湖对岸望去,只见村伴窑,窑伴村,祠堂、庙宇、戏台、客栈、古窑及古民居并存,是一个典型的小山城般的古村靓影。
在碗窑村游走,与静谧相伴,与小路上的山花相伴,与纷飞的蝶群与土鸡土鸭为伍,使常居住在城市中早已变得芜杂的心灵,在这里会得到净化与抚慰。看看碗窑的古迹,就会被窑村的众多历史故事吸引而畅想无限。深深地呼吸山里的空气,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山美、水美、艺术美的风景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