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岩抒情散文【精选3篇】
马祖岩抒情散文 篇一:静谧之美
夏日午后,我来到了马祖岩,这座位于大海中的神奇岩屿。远远望去,马祖岩犹如巨大的海兽,屹立在汪洋大海中,它是海洋的守护者,也是人们心中的向往。
踏上马祖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里没有尘世间的喧嚣,只有大海的呼唤和风的低语。我沿着蜿蜒的小径往前走,岩石间的花草竞相绽放,彩蝶舞动,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在马祖岩的最高处,有一座古老的庙宇。我走进庙中,感受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香火缭绕,钟声悠远,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我闭上眼睛,默默地许下心愿,希望能够与这座神奇的马祖岩结下不解之缘。
离开庙宇,我来到了马祖岩的海边。这里的海水清澈见底,碧蓝的海面上泛起涟漪,微风拂过,海浪轻拍着沙滩,发出宛如天籁的音乐。我脱下鞋袜,走进海水中,感受着凉爽的海水包围着我的双脚,仿佛每一颗沙粒都在与我亲密接触。
夕阳西下,马祖岩变得更加神秘。透过夕阳的余晖,岩石上的纹路显得更加深邃,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静静地坐在岩石上,凝望着远方的大海,思绪飘忽。这一刻,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安宁。
马祖岩是一座充满诗意和故事的地方。它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前来探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马祖岩是一片净土,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它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避风港。
马祖岩抒情散文 篇二:壮丽之美
马祖岩,位于大海之中,它如同一座巍峨的雄狮,屹立在汪洋大海之上。每当我站在这里,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壮丽和庄严。
马祖岩有着独特的地质构造,岩石纹理清晰可见,如同一副绘画作品。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岩石上,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我仔细观察,仿佛能够看到岩石中蕴藏着的岁月的痕迹,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故事和历史。
马祖岩不仅有着壮丽的地貌,还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态。岩石之间生长着各种珍贵的植物,它们顽强地生长在岩石上,与大海共同生存。海洋中的鱼群在岩石周围游弋,它们犹如一群快乐的儿童,欢快地嬉戏着。这里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藏,也是生命的摇篮。
站在马祖岩的最高处,我俯瞰着大海,远处的天空与大海融为一体,仿佛没有了边界。海风拂过我的面庞,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湿润。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它让我感到渺小又伟大,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无穷魅力。
夜幕降临,马祖岩变得更加神秘。大海中的星星点点,犹如无数闪烁的钻石,点缀在黑暗的天幕上。我仰望星空,仿佛能够触摸到星辰的辉煌。这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宏伟。
马祖岩,是一座壮丽的奇迹,它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可以与宇宙沟通,与内心对话。马祖岩的壮丽让我深深地感动,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伟大和宝贵。我将永远珍藏这份感动,将它镌刻在心底。
马祖岩抒情散文 篇三
马祖岩抒情散文
马祖岩近在咫尺,从浮桥至马祖岩步行来回不过两三个小时,却少有人攀爬。是马祖岩少了仙气,还是其中沉积的文化被时光冲逝得惨淡无光了?其实,这实在是一大误解。马祖岩早就声名显赫了——马祖成名后,至少是北宋以来,马祖岩便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朝圣之地。翻开史册,我们可以随意从中俯拾起一串串关于马祖岩的诗歌。
我攀爬马祖岩的本意是锻炼身体,顺便将在闹市中沾染的尘嚣消解在自然的风流中,不想在攀登的过程中,放飞的思想一次次触摸到马祖驻赐时遗落下的文化种种。于是,我收敛起漫不经心的游山玩水之情愫,开始了一番跨越千年的历史巡游——
公元745年的冬日,虔州城迎来了从抚州临川翻山越岭后顺梅水一路漂来的道一法师。显然,虔州城没有留住道一和尚。真正的僧侣永远也不属于城市。如同从西方远道而来的达摩法师,一路奔波不止,最终选择了河南少室山下的少林寺,选择了可供他面壁坐禅的冰冷的石窟。从六祖高足怀让大师处获得心传的道一法师,同样一路跋山涉水,从湖南衡山到福建佛迹岭到江西临川,最终选择了三江交汇的虔州,选择了可供他面壁坐禅的贡水另侧的佛日峰冰冷的石窟。
佛日峰是虔州东面最高的山峰,是虔州城最早承接太阳光芒的地方,也是离城池最近的安谧之地。无疑,正是它的安谧状,把道一法师的目光深深地吸引了。不知是佛日峰有缘于道一,还是道一法师有缘于佛日峰。从745年枫叶染红山岭的冬天开始,直到莲花又一次映红了虔州城的次年夏天,佛日峰除了天天守望日落日出守望贡水东逝,聆听晨钟暮鼓聆听鸟语虫啁,开始有了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在与之共舞,有了一颗虔诚的佛心在与之一齐脉动。
可以想像,佛日峰的风、林中的鸟、草中的`虫,甚至是山上的石头,从来未曾被如此幽深的禅意在浸润着。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行走在佛日峰,除了因为物是人非让人感受到时光在消逝,每一缕风中所萦绕的禅意却依旧深切如斯。我们可以揣测,佛日峰的数月时间的面壁,怀让师父密传给道一的南宗“心印”之秘,有很大程度是在佛日峰石窟中释悟的,他的“平常心”之禅法也多半是在这时期形成的。否则为什么道一大师一到龚公山就可以开始广为传道,甚至一传就是二十八年之久?否则为什么在道一离开佛日峰之后的不久,他面壁的石窟便被人尊称为马祖岩,甚至衍至整座山岭被统称作了马祖岩?
北宋的文人最富有诗意了,他们将种种美好想像根植在佛日峰上,甚至在这座山的五个峰巅建了五个亭台,放纵诗情,留下无数的歌唱。其中孔宗翰则更是了得,他竟然从这座山上一次性就取了两个景点列入北宋虔州八景,一个是马祖面壁的岩洞——马祖岩,一个是山巅最大的瞭望台——尘外亭。北宋人执著地相信,是马祖岩孕育了佛教南宗的真禅,开创了虔州文明之旅,而伫立于佛日峰的尘外亭肯定是当年马祖伫足远望的地方,他们要为马祖搭个遮日避雨的处所,他们也想沾染些马祖的遗韵流风。
佛日峰的确是个瞭望风景的好地方。南可望郁郁葱葱的巍巍崆峒山,西可眺匍匐于贡水之南的层楼耸秀之古城,北面是比马祖岩还得名更古远的储山,东边则是涂满翠色的逶迤群山,这一脉青色,仿佛沉淀了千年时光,阳光下沉静如梦、浩瀚似海,以至我思接千载,发幽古之思,想像当年道一大师离开佛日峰时就是循着这势态雄浑的青色往东边走去,直走到大山深处的上洛山,问同朝遗老龚亳讨了一块地,建了宝华寺,从而开始他的心印传授,遂成为马祖成为一代宗师的。
近数年,我数以十次地攀爬于马祖岩的丛林古道上。每每上马祖岩,多愿作古朴状,选择完全步行的平常姿态,并且在登山前一定找上一根木棍或是竹子充当柱杖,以助脚力,也自我营造些竹杖芒鞋的山人味道。
那日还是初春时节,山脚的池塘里,一池荷叶、荷杆尽然枯竭,七零八落的样子,很有些八大山人晚期的山水画味道,不经意地写意着残冬遗韵,传达着一种情愫。巧的是,密密的冬
茅中,半山一侧有一株野生的山茶花开得正欢,硕大,洁白,大大方方,自然开放,张扬着性情,把整个萧瑟的山岭附丽上一抹淡淡的温暖。让我欣慰的是,枯荷,抑或山花,这两种反差极大的自然情景竟一并让我欢喜异常,行走中,内心竟有种趋于清净本性的感觉在滋生,抬眼往山巅望去,发现这阴晦的天也明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