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囤散文【最新3篇】
打囤散文 篇一
走进乡村的田野间,一片金黄的稻浪荡漾在微风中,远处的农田上,一群农民正在忙碌地进行着打囤的工作。他们蓬头垢面,汗水湿透了衣衫,但眼中却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打囤是农田里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它是将稻谷晒干,堆放成团,便于储存和管理。这项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农民们的耐心和智慧。
每到秋收季节,农民们就会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先将割下的稻谷晒在田埂上,待稻谷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变得干燥起来后,就可以进行打囤的工作了。农民们用秸秆将稻谷捆成小捆,再将小捆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整齐的团。这样一来,稻谷就可以更好地储存起来,不容易受潮发霉。
打囤的过程中,农民们需要细心观察天气情况。如果天气潮湿,他们就需要将堆放好的稻谷搬到室内进行干燥,以免稻谷受潮发霉。如果天气晴朗,他们就可以将稻谷晾晒在户外,借助太阳的热量将稻谷完全晒干。
打囤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农民们却乐此不疲。在田间地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劳动,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变成了富饶的粮食,为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囤不仅仅是一项农事活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农民们用勤劳和智慧,将大自然的恩赐转化为粮食的丰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福祉和繁荣。
打囤散文 篇二
乡村的田野里,一群农民正在打囤。阳光照耀下,金黄的稻谷在他们的手中闪烁着生机和希望。
打囤是农民们秋收季节的重要工作之一,它不仅是稻谷储存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农民智慧和勤劳的体现。农民们用双手将稻谷从田间割下,经过晾晒,再进行打囤,最后将稻谷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整齐的堆。
打囤的过程中,农民们需要细心观察天气情况。如果天气晴朗,他们会选择将稻谷晒在户外,利用阳光的热量将稻谷完全晒干。如果天气潮湿,他们就需要将稻谷搬到室内进行干燥,以防止稻谷受潮发霉。
打囤不仅仅是一项农事活动,更是农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大自然的恩赐转化为粮食的丰收,为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打囤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农民们却乐此不疲。他们在田间地头,互相帮助,一起劳动,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家乡的希望和未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书写着家乡的辉煌和繁荣。
打囤不仅仅是一种农事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变成了富饶的粮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福祉和繁荣。
打囤散文 篇三
打囤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打囤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忆中,老家的年,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的,一直到二月二才算结束。这中间各种年俗数不胜数,但最让我难忘的不是蒸年糕,不是年三十儿晚上用芝麻杆儿烧火煮饺子,也不是穿新衣服放鞭炮,更不是正月十五踩高跷耍龙灯,而是一个小孩子不太注意,而大人们十分注重的一个习俗,那就是正月二十五的“打囤”。
我打记事起就听娘说,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要打囤。
但我小时候记事比较晚——七岁时才对这个世界有点粗浅的认识,所以呢,那时对于填仓日,娘总是说成田生日,很是不明白。原因就在于我二姐的小名叫文田,小名自然加了儿化韵“田儿”。于是,就很纳闷地问娘:田儿姐的生日不是和我差不几天,在夏天嘛?怎么今天还是她生日呢?是不娘偏向啊?是啊,小时候家里生活紧巴,孩子也多,赶上哪个孩子过生日,就能单独吃点小灶,自然就认为一年能过两个生日,是天大的好事了。
娘笑了:“是田生日,不是田儿的生日。”哦,我听着这像绕口令似的解释,半懂不懂地点点头:“啊,我知道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只有天知道——我真是弄不明白,什么是田生日。后来,识了小半箩筐字,从字面上理解了:田生日,就是田地的生日呗。
后来才知道,娘从老一辈儿哪里传承的下来,也有着不小的偏差——娘,或者娘的长辈们一直以为正月二十五,真是田生日,也就是主管田地生灵的生日,在这一天进行一个打囤的仪式,就当给主管田地的神灵过生日了,这个生日过的好不好,决定着一年收成呢,必须要隆重认真地过好,绝对不能马虎应付。
其实,农历正月廿五日,俗称“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或曰“填仓日”,而不是以讹传讹的“田生日”,这是是旧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
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
我国古代,民间人们对这一节日是很重视的。每当“填仓节”到来,亲朋往来,侍客至诚,佳菜盛餐,醉饱方归。宋代盂元老在他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按照我国北方民间的传说,是这样来的: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因此,连年饥荒,饿殍遍地,尤其在年关,穷人更是走投无路,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
这时,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实在无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张,打开皇仓,救济灾民,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救了一方灾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每到这一天
,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据有关史籍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作面汤蒸饭食之,平明以细灰散布门庭内外诸处,作囤形,谓之打囤。分置五谷少许于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谓之填仓。因此,旧时北方民间人家,每当填仓之日,清晨,只听家家户户“嗒!嗒!”一片响声。但见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深情厚意。这样,填仓日佳话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我的老家在河北沧州,一直也沿袭着填仓日打囤的习俗。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二十五这天,娘一大早就要把我们喊起来和她一起打囤。
打囤的过程很好玩。
娘用掏灰耙子从灶膛里撮出满满一大簸箕草木灰,然后再用一根木棍,轻轻敲打着簸箕沿,让受到震动的草木灰均匀散落在地上,别看娘没念过一天书,除了自己的名字,几乎不识字,但在堂屋中间开始从里往外打囤时,那草木灰落在地上形成的字符却很丰满圆润,颇有些书法的味道,而那图形也很有一点立体画的感觉。一簸箕草木灰在轻轻的磕打中,徐徐下落,在里屋地中间渐次铺开,围成一个粮囤的形状,并且还在粮囤中间竖着以个下宽上窄的梯子,表明这粮囤很高很大,必须借用梯子才能登上囤顶。在粮囤的中间,则放上几枚二分或是五分的硬币,偶尔也会放上一毛两毛的纸币,其意思也就是向往着收获之后有个好的收入。
后来,到了土地承包后的日子,虽然也打囤,并且在打的囤里,放了比以前更多的钱币,但总感觉有些匆忙和敷衍,打囤好像只是成了每年都例行公事习惯性的动作而已。是啊,土地承包加上各家各户的辛勤劳作,才是囤满仓实的真正原因,指望着打囤能打来丰收,恐怕谁家都不会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