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章散文(优质4篇)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一:端午情,浓浓的粽香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一天,整个中国都弥漫着端午情,浓浓的粽香飘散在每个角落。而我,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传统文化的底蕴。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脸上,温暖而宜人。我迫不及待地从床上跳起来,心中充满了对这个节日的期待。我知道,今天是端午节,是我们家传统的包粽子的日子。
来到厨房,妈妈早已准备好一切所需的材料。糯米、糖、豆沙、蜜枣、粽叶、细绳……五颜六色的食材,让人垂涎欲滴。妈妈耐心地教我包粽子的方法,我小心翼翼地学着,生怕把粽子包坏了。经过几次的实践,我终于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每一个粽子都包得又大又饱满。
包粽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妈妈笑着说:“这样的粽子包得真好看,我相信会非常好吃!”爸爸则在一旁鼓励着:“加油,宝贝,你一定可以包出最好吃的粽子!”这些鼓励和夸奖,让我倍感温暖和自豪。
当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刚出锅的粽子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端午节的魅力。粽子软糯香甜,入口即化,令人陶醉。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妈妈的辛劳付出和对我们的爱。她为了让我们吃到最好吃的粽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一直忙碌到深夜。我不禁感叹:母爱真伟大!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承中华文化的时刻。在这一天,我也了解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我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为了驱邪避邪的传统节日。我了解到,人们在端午节会挂艾草、插菖蒲,以驱除疫病和邪恶。这一切,让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敬意和自豪。
端午节的温馨和亲情,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我希望,将来能够将这份情感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端午节的魅力和美好。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二:端午节,粽香飘溢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弥漫着粽香的气息,人们踏着欢快的步伐,沉浸在浓郁的端午节氛围中。
在古老的传统习俗中,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包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选材到煮制,每一步都充满了独特的技巧和乐趣。首先,选择上好的粽叶,将糯米、豆沙、蜜枣等馅料包裹其中,再用细绳绑紧,放入锅中煮熟。待粽子煮熟后,取出晾凉,这样才能保持粽子的口感和香味。包粽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互相交流,传授经验,共同分享着包粽子的乐趣。
除了包粽子,端午节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传统习俗。比如,插艾草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艾草是一种有特殊香气的植物,在端午节时人们会用细绳把艾草捆成一束,挂在门上或床头,以祛病驱邪。此外,还有插菖蒲、赛龙舟等活动,每一项都代表着人们对健康和吉祥的祈愿。
端午节的习俗不仅丰富多样,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团聚,亲朋好友相聚,共同品味传统美食,分享温馨的时刻。而这种团聚和分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满足,更是一种情感的愉悦。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快节奏的生活节奏,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端午节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节日,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习俗,让其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种习俗和节日,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包粽子、插艾草,还是赛龙舟,每一项活动都承载了人们对健康、团结和吉祥的美好祝愿。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粽香飘溢在我们的生活中。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三
题记: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
站在岁月的明媚, 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热烈的来了,洒泼着浓浓情怀,端午节。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着人们欢欣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阵阵油糕鸡蛋香,艾叶插门廊,花花绳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飘。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去买米做棕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兰、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碗脚碗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我们叫熏火虫〉,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黑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
热腾腾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
父亲则在黎明的时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亲叫我跟着他去割艾草,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父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去因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还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父亲说“从前,有个叫黄巢人,杀了好多人。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口挂个一把艾蒿做标记,他回去告诉手下,门口挂放艾蒿这家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的'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口放挂上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来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这些人看到后离开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祸。从那时起,每年端五节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里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父亲记的这些,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人们,早己不再为吃不到棕子而无米发愁了,但我们似乎正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少让我们一直走来,一直找寻。
端午,是一种的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我们已经到了虽是节日但人们却不再以为是过节日的时代,而时光带给人们的早已失去了节日的祥庆和喜悦的同时,是否也该寻找已经缺失怀旧和信仰中那种博爱、仁厚,不要忘却己有传统的节日、忘记已传颂了千百年爱国的传承。
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也许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吧!但愿我们都不要去想那个时光,可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到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都被时间推着向前向前的走,节日也许就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记忆。这种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更是对祖国的赤诚。
而在我的心中,还是早前那个早晨,阳光暖暖的照在了小小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还在梦醒之中、蒙蒙胧胧的时候,母亲用围腰布揣着一个小小煮熟的鸡蛋,给我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正抱搂着艾草跨进门帘的时候。
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更加的美丽。更愿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亲情,亲人,忘了真实的自己,情系棕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四
端午节还没有到,就看见大街上卖货郎挑着花花绿绿各种颜色的香包、香囊、五色线的手链、朱砂牌等等,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节日的气氛悄然而至,不由我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小的时候,过端午就是过年之后最开心最喜欢过的节日。那时候我就会有新衣服穿,新玩意戴,还会有好吃的!哈哈,想想都幸福。 那时虽然我并不知道端午节是咋回事,纪念谁,它的来历,为什么要吃粽子、甑糕,还有五色线及香包的寓意,但我知道,这些东西,我会有,好玩,开心。
我小时候病多,又是家里的独女,更是老婆婆、姥爷、奶奶的宝贝。所以端午节他们都很重视,端午节前两三天奶奶就开始准备了,到村卫生所,几毛钱买一些,雄黄,香料,还有艾叶粉什么的,她去我就跟着去,回来还能带一块洋糖吃,一边往回走,我一边问奶奶“雄黄是什么,香料做什么用,艾叶粉有什么作用。”奶奶就会说,天气热了,虫子多了,你喜欢睡门套地,凉快,有了这些,虫子就会绕着你,不咬你。当时的我稀里糊涂听得不是很明白,反正大概就是驱虫子的药吧!回到家里,我奶奶就把平时准备的碎花布红布都准备好!开始做香包平安牌什么的!只见奶奶把布一剪,捏在手里,放点我也不知道是香料还是雄黄,然后拿针不知道咋缝的,东折一下,西缝一下,一会儿,一个小小的棉骨朵就做好了,就这样,一个上午就可以做一二十个,然后用五色线串起来绑在我手腕上,奶奶看上去好是满足,接下了,我的香包,朱砂牌,一个不少都做,真好。我脖子上手腕上脚环上的,还有衣服扣子上都有,把我打扮得很花哨,浑身香气满满。
把我弄好了,奶奶就开始做端午饭:甑糕。奶奶拿来好多枣,放在水里,又放点碱面,说枣能洗干净,再用清水一洗,然后放在锅里蒸四十分钟就好了。接下了就开始煮江米,奶奶说,一碗米,三碗水,等水开了放米,这要不停地搅拌,不能让米粘锅,直到米煮得粘粘乎乎就可以了。然后找个盆子,舀一勺米铺平,放一层蒸好的枣,一般铺三层最好,再放在大锅里蒸一个小时就好了。奶奶边说边做,很是利索。当时我就很想吃了!香香的!甜甜的,真好。
那时候每年端午节,我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奶奶常说,过了端午,再把棉衣送,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说,就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奶奶说,过了端午节就是真正的夏天了!天气就不会再冷了,棉衣就可以洗洗放柜子里了!就可以穿单衣服了!你每年都长高,所以你呀,每年都会穿新衣服。每每这样说,我都高兴,因为,奶奶早都给我准备好了!花肚兜,花裤子,花短袖,呵呵!真好! 现在的端午节,虽然过的比以前好,祝贺的短信比比皆是,甑糕,粽子,香包,朱砂牌比以前的都好,随时都可以买到,而且从做工到口味,都比以前的精致,口味也多元化了。可是我就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再也找不到那种有着浓浓亲情的味道了!唉!想了半天,原来是没有了疼爱我的奶奶,还有一些已故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