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文化的散文【推荐3篇】
描写文化的散文 篇一:文化的繁花似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力量。在我们的国度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着我们的历史、传统与价值观。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让人陶醉其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传世之作。从乐府诗到唐诗宋词,从四书五经到史书典籍,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们传承着先贤们的智慧和经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无论是读《红楼梦》感受红尘世界的沧桑,还是读《论语》领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都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文化,感受到其中的真谛。
而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是如此多样而精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西方的文化以其自由开放而著称,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成就了许多传世之作。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蒙娜丽莎等作品都成为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而东方的文化则以其深沉内敛而闻名,中国的京剧、日本的歌舞伎等艺术形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世界文化。
文化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这种理念贯穿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而西方的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这种文化差异使得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能够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
文化的魅力源于其多样性,而多样性则源于文化的交融和互补。正是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才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繁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的责任。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文化的瑰宝,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构建和谐的世界。
描写文化的散文 篇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文化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力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变化和创新。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更加显得重要,它不仅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不仅仅发生在国家之间,也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和交通的发展,各种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相互碰撞和融合。这种融合和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艺术、音乐、电影等文化领域,更体现在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比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不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吸收了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电影风格。而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也在吸收西方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影响,更是一种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中,每个文化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这种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得文化更加多元,也使得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更是一种必然选择。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必须适应文化融合和创新的潮流,积极参与到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只有通过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才能够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才能够实现世界的和谐与进步。
文化是人类的宝藏,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相互启迪,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描写文化的散文 篇三
描写文化的散文
写文化的散文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提供了文化的散文,欢迎阅读!
文人相重——李白与杜甫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情同手足,两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学者闻一多说:是“太阳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情同兄弟。他们经常举杯共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并滋生出“偶像”情结。
杜甫曾在多首诗作中赞美李白天才放逸,洒脱飘逸,诗歌才情似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用生命追寻浪漫,澎湃的热情让世人震撼,并同意老诗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的观点。他认为李白的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杜甫认为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酒酣耳热,一醉陶然。他还评价李白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洁美。
李白和杜甫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两人时常喝酒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了。可见,李杜相处的那段时间,李白很可能帮杜甫改过诗。即使没改过,两个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论文,也肯定会互相切磋。李白当时已是诗坛泰斗,作诗经验肯定比青年杜甫丰富,所以他指导杜甫写诗,修改杜甫的诗歌是再正常不过了。
杜甫在和李白的交流中,除了能吸收经验外,还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放逸。他后来在《春日忆李白》中写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他在诗中赞许李白:相对于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无人可以匹敌。并且寄托了杜甫期盼和李白重逢,继续把酒言欢,作诗论文的希望。此外还有“李白一斗诗百篇”,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歌;“敏捷诗千首”说的是李白下笔敏捷,赞美李白作诗天然涌发。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至今令人传诵。从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衷心赞美以及对李白才华的推崇和钦敬。
在杜甫眼里,李白是超然脱俗的,李白的心境是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于是他很快乐地跟着李白一起去游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记述了他们同寻访范道士一事,并借此抒发二人的真挚友情。杜甫在《赠李白》中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从中也窥出李杜曾经“相期拾瑶草”的影子,他们一起做了不少浪漫主义的事情。杜甫和李白分别后,他在长安感受到了人世冷暖,对李白纯真的友情更加珍重,对与李白一起度过的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思念。杜甫与李白交往的时期,杜甫的诗与以前相比,明显地豪放、大气得多;就人生态度而言,杜甫也旷达了许多,看来与李白一起度过的岁月、经历,是他永生难忘的。
天宝十五年,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并以失败而告终。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杜甫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李白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毫不犹豫地说李白追随永王并非心甘情愿,还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的情况下,他却为李白开脱,与李白患难见真情。
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杜甫非常担心李白,写下《天末怀李白》寄托怀念之情: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杜甫认为李白文才出众但总是命运曲折,是遭人诬陷,语极悲愤。杜甫自始至终都相信着他的好友,这表明他对李白人格的认识之深,敬佩之甚。庆幸的是,在杜甫作诗的时候,李白已遇赦放还,在南游洞庭了,故有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杜甫的牵挂和怀念,却还在持续着……
李白杜甫两位诗坛巨匠间的忘年之谊,是勿庸质疑的。在离别的日子里,他们以诗相赠如:杜甫的《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李白写给杜甫的《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郭沫若称:“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诗史;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两人以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陶渊明与中国菊花文化
《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晋末宋初的某年,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他揭开坛盖,是空的,逸出的残香让他难以消受。他叹口气,摇摇头,踱出门外。菊花是有的,宅外篱边,一簇簇地,开得正盛,黄灿灿地喷张如盖,散出阵阵馨香,惬人心意。陶渊明摘了一大把,不时凑到鼻间,又想到了酒。
此刻,有酒人家正痛快地享用吧?他索性坐在菊边,想着多采些菊花,多开些荒田,等到明年的九月初九,就可以喝到菊花酒了。然而,老妻稚子,一大家子人,粮食总是不够。他又想起做彭泽县令时,在250亩公田里种了高粱,未及收获,他却回乡务农了。如今的生活不免寒苦,他淡然一笑。往事如烟云,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一袭白衣飘然而至,原来是老朋友王弘送酒来了。太好啦,他已等不及,抓起酒杯痛饮,很快,他沉醉在菊花丛中。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代药物学成果,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正与王畅等人的病案相合。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热衷于长生求仙的人,尝试服用各种药品。大抵魏晋之前多服草药,如松茸、茯苓等物;魏晋至明代多服石药,如六朝人吃五石散,葛洪为代表的道士用铅砂、硫磺、水银等炼丹;明代主张以人补人,术士用少女之初乳、初次经血等物为皇帝炼丹。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旧题刘向所撰、或为汉魏间人伪托的《列仙传》,载仙人71位。其中一位名叫文
宾,此人以卖草鞋为生,几十年内,娶过好几位妻子,都被他抛弃了。首位妻子九十多岁时,意外碰到文宾,发现文宾依然身强体壮,于是向文宾拜泣,求教道术。文宾“教令服菊花、地肤、桑上寄生、松子,取以益气”,老太太依法行事,“延龄百余”。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极力强调菊花的功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茶的西游记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布罗代尔在其皇皇巨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茶在纪元前已出现于四川,13世纪征服整个中国。”作为享誉国际的年鉴派史学家,布罗代尔在著述中,将“征服”的桂冠毫不吝啬地赠与了外表上看似柔弱的茶,是颇耐人寻味的。然而,布罗代尔“纪元前”的时间指称却稍嫌含糊。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3000年前,在四川地区,人们便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且,把茶作为珍贵的“贡品”献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
多少个世纪以来,茶的江湖是宁静的、隐秘的,茶,这南方的嘉木,像一位尘外高人,与山林为伴、与云雾为伴、与日月为伴,终日韬光养晦。是战争打破了平静,把茶从悠远的幕后推上了世界的前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的金戈铁马攻下了层峦叠嶂的巴蜀。粗犷、剽悍的秦兵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可以煎煮饮用的灵草。就这样,茶叶不可思议地裹在秦兵们凯旋而归的马革中,怀着秘密而宏大的使命,沿着金牛道走出了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茶内敛的光芒,将注定照耀更加广大的疆域。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世界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为茶所具有的点金之术作了最有说服力的注释。相传神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凭观察、靠感觉,断定植物入哪经、走哪穴、治什么病。尝遍百草难免中毒。当尝到茶叶后,神农的五脏六腑如经过洗涤一般,干干净净,神清气爽。被后世中国人誉为“茶圣”的陆鸿渐对此深信不疑,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深情地称茶是南方至善至美的神木。千百年来,由于历代茶人的努力,加之文人墨客、士大夫和宗教界人士的推波助澜,茶,这株从仙界飘落凡间的灵草,终于由神圣的祭品转化为日常的饮料,由神农的解毒之药变为普罗大众的杯茗,由贵族的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与此同时,茶也走进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切有如天意。
陆鸿渐的《茶经》甫一问世,喜好玄想的中国人便将“茶”字与中国文化中最为玄妙的“道”字相组合,成为至今仍让世人揣摩不透的茶道。而一代禅门巨匠圆悟克勤(公元1063-1135年)所倡导的.“茶禅一味”和手书的《印可状》,东渡扶桑,在邻国日本发扬光大以后,更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至今统领着日本国民的精神世界。想起公元9世纪初叶的那片帆影,今天的日本人仍心怀感激。
大和民族在茶的光芒中招了安,但茶并不满足,以它的点金之术继续在广大的世界开疆拓土。而茶叶的西游记,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当阿拉伯商人在东土大唐购买丝绸的同时,也带回了神奇的茶叶,并把它们运往波斯。几乎与此同时,土耳其商人也在中国边境以物易茶。公元851年,北非商人苏莱曼在《印度中国纪行》一书中专门写到了茶。可以说,茶叶通往伊斯兰世界的路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马司沃撰写了《中国茶》和《航海与旅行记》,首次把茶文化介绍到欧洲。次年,第一位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葡萄牙人克罗兹,把在中国学到的茶叶知识带回欧洲。与此同时,他的同胞海员从中国直接带回了茶叶。
在茶的西游记中,17世纪最值得大书特书。就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茶在欧洲交上了好运。公元1607年,第一箱茶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抵阿姆斯特丹,并成为荷兰最时髦的饮料;公元1618年,中国外交官携带几箱茶叶,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帝俄沙皇,茶从此进入俄国。此后,茶叶由陆上商队经西伯利亚源源运往俄国,并由此转销欧洲,使斯拉夫族也成为嗜好饮茶的民族;公元1636年,茶光临法国;公元1650年,茶来到英国……公元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出嫁英国,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饮茶遂风靡英国。在此之前,英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咖啡帝国,但茶叶的品质似乎更对英国绅士的胃口,加之凯瑟琳公主的身体力行,甚至朝廷中风行的葡萄酒、烧酒等烈性饮料也被温和饮料——茶所代替。从此,以茶代酒成为英国宫廷中的礼仪。茶由此成为豪门贵族的高贵饮料。英国新古典主义诗人蒲伯(公元1688-1744年)当年是这样赞美凯瑟琳皇后饮茶的:
您,伟大的安娜,
三个国家齐向您低首。
有时,您和君臣商谈大政,
有时,也在茶桌激励朋友。
物质文明终于带来了精神文明,下午四时的饮茶习俗很快成了英国人雷打不动的原则。在今天,英国一些电视台下午四时的节目干脆谓之《饮茶时间》。一首英国民歌便这样唱道:“当那时钟敲响了第四响,一切的活动皆因饮茶而中止……”可以说,在茶绵里藏针的点金术面前,咖啡是不堪一击的,咖啡在英国苦心缔造的帝国迅速土崩瓦解。
远在新大陆的美国人本来就喜欢赶时髦,眼看英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山姆大叔怎甘人后,至清雍正年间,饮茶之风已遍及美国城镇和乡村。而邻国印度,从18世纪末便开始种植茶树,如今早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产茶大国。其实,对英国绅士和山姆大叔的征服,茶已经完成了它一统饮品江湖的世界性蓝图。在今天,茶作为世界第一饮料的霸主地位已神圣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