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优选3篇】
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 篇一: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它与西洋画相比,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
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它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墨色的深浅变化和笔墨的凝练。中国画家常常运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墨色的渲染和线条的勾勒,表现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主题的美感。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笔墨的灵动和画面的空灵,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与之相比,西洋画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西洋画家常常通过色彩的明暗和层次的渲染,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感和逼真感。西洋画追求形象的逼真和色彩的鲜艳,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西洋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创造力和个性的表达,画家有更多的自由度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画和西洋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中国画强调“气韵生动”,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而西洋画则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体现了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不仅仅是在艺术表现方式上,还体现在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上。中国画注重内在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洋画更加注重外在的形象表现和色彩的运用,强调个体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示。这种区别也反映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画和西洋画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宝库。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研究,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和智慧。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财富。
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 篇二:西洋画的创新与多样性
西洋画作为世界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丰富的创新和多样性。它与中国画相比,有着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点。
西洋画在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上具有很高的创新性。西洋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绘画技法,如透视法、明暗法、色彩理论等。这些技法使得西洋画具有更加逼真和立体的效果,使观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与之相比,中国画在技法上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中国画家常常运用水墨的柔和和笔墨的凝练,通过线条的勾勒和墨色的渲染,表现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主题的美感。中国画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西洋画的多样性也体现在题材和风格上。西洋画家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题材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历史题材、宗教题材、风景题材等。同时,西洋画也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如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等。这些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使得西洋画具有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给观者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和思考空间。
中国画和西洋画在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西洋画以其创新性和多样性而闻名于世,它不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研究,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和智慧。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财富。
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 篇三
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
以水墨丹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画,和以油画为主要画种的西洋画,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恐怕是显而易见的,最起码,国画一般都是用水墨颜料,画在宣纸上的,而油画呢,则是用油质的颜料,画在画布画板上的。不过,这些仅仅只是中国画和西洋画最表面,最容易为人所注意到的区别,在彩色的图画或者是黑白的晕染之下,中国画和西洋画,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不同之处,等待着我们去将它们一一发掘出来。
其实,除了绘画的材料和工具不同以外,中国画和西洋画,在绘画技巧等各种方面,都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其中有一点,恐怕是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的,那就是,西洋画大多使用大块的色彩,使得画布上呈现出色彩纷呈,缤纷夺目的图案,而中国画,更多选用线条和墨色来绘画。当然,在中国画中,也有色彩,比如有一种青绿山水画,便是使用了大量的石青、石绿等绿色颜料,不过,即使如此,在青绿山水中,也有一种画法,叫做小青绿,就是必须要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再着色的。所以说,不管怎样,线条和墨色,在中国画中所占的比重,那是相当之重的。
中国人写文章,讲究的是“文以载道”,同样道理,画画也是如此,中国人画画,不是光光为了画而画,必须有意境在其中,所以,不是光光画得像,就能够过关的,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所画事物的立意。就好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所说的那样:“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所以说,光光画出了事物的形态是不够的,还要画出其内在的意蕴,而线条和墨色,则恰恰就是一种能够浸润画家思想感情,体现画家生命精神的表意形式。
试想一下,当一个画家兴味所致的时候,即席挥毫,泼洒墨色,这是一种何等豪放的感觉啊,才情涌上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这时候,就很难再计较所画事物的细部了,只有用线条和墨色,随意挥洒,方能够将胸中豪气释放出来。或许,这样画出来的画,自然是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了。
笔墨之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抬得很高,比如北宋时候的韩拙,就曾经强调过其重要性:“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中国画注重线条勾画,在谢赫的“六法”中,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可见其认为笔墨之道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钩、勒、皴、点等勾勒线条的笔法,还是烘、染、破、积等渲染墨色的墨法,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中,都是十分要紧的,不管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鱼虫,都少不了使用线条和墨色。
不过,西洋绘画就不太一样了,在西洋画中,尤其是在油画中,大量的墨色,都是通过一层层地涂抹,堆叠上去的,所以,在西洋画中,线条便不是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于明暗和色彩的把握。西洋绘画,讲究逼真,所见即所画,他们看见了什么,就尽量真实地将其再现出来。
当我们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光线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光线,我们便什么都看不见了,如果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角度不同,我们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西洋画,就是要将这种细腻的感觉,全部用画笔,呈现在纸上。在小学的课本中,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或许,实际上,达芬奇并不是对着一个一模一样的鸡蛋,画了一遍又一遍,那样做,其实一点意思都没有。他一定是根据照射光线的不同,画出了鸡蛋在不同时间段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正是因为这种锲而不舍的练习,才使得他对明暗有了一种特殊的把握,并使得他在后来能够画出那富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
据说,达芬奇在详细地研究了不同光线下物体的明暗变化后,探索出了“晕染法”,而《蒙娜丽莎》就是他运用“晕染法”来完成的。达芬奇正是通过微妙的明暗变化,真实而又艺术地表现出一个神情优雅的少妇形象。要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接受和反射光线也是不同的,所以,便形成了不同的明暗变化,正是这种明暗变化,客观地反映出了物象的空间形体。
西方人喜欢通过缤纷的色彩来描绘世界,一块调色板上,所调出的颜色,岂止只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啊,应该说,是五彩缤纷的啊。可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人只钟爱墨色一种,清代画家布颜图曾经说:“墨之为用其神矣乎,画家能夺造物变化之机者,只此六彩耳。”他认为,墨色能分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就这六种变化,就足以表现大自然的万物了。
中国画的墨化六彩,和西洋画的五彩缤纷,究竟孰高孰低,这自然是很难说清楚的,只能说,是各有巧妙不同,各有所钟吧。
很多人喜欢西洋画,尤其是西洋油画,主要就是因为它画得像,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这除了因为西洋画善用五彩以外,还和它的一种特殊技法,透视技术,是分不开的。
说实在的,世人只知道西洋画重视透视,却未必知道,其实,中国画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呢。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名叫宗炳的画家,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发现了有关透视的问题,他在《画山水序》中指出:“昆仑山之大,瞳孔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段话听起来很玄妙,但是,说白了,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近大远小”,其实,这就是最基础、最简单的透视关系了。在现代人看来,这似乎是很寻常、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可是,说这段话的,毕竟是古人啊,那还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宗炳以外,北宋的画家郭熙还在《山水训》中总结出了一套山水透视与构图法则,名曰:“三远法”,这种理论说明了:“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只可惜,这种理论说起来容易,要真正运用的话,却很不容易呢。就拿“自山下而仰山颠”这一点来说吧,如果是一幢摩天大楼,按照西洋画透视原理来画的话,从下向上仰视,可以通过将大厦画成等腰三角形的办法,来达到透视的效果。可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山的时候,那山本来就是上小下大的啊,你再怎么透视变形,还是差别不大,这样又如何能够画出山的高耸呢。所以说,郭熙虽然提出了这种观点,但是,要真的在笔下实现,还是很麻烦的。
更何况,中国人画画,崇尚的是意象,崇尚的是唯美,若画亭台楼阁,则必画其金碧辉煌的屋顶,若是采用仰视法,就只能画屋檐,不能画屋顶。为了追求画作的唯美,绝大多数的中国画画家,实际上还是自觉舍弃了使用透视法。
和中国画相比,西方传统绘画对于透视的研究,可就要透彻多了,他们以焦点透视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的透视体系,中国画虽然也有透视思想,但是,那只能算是雏形,而西洋画,却是将透视研究透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光影透视,各种各样的透视理论联系在一起,在画布上,给欣赏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西洋画之所以看起来更为逼真,透视法在其中起了狠关键的作用,不过,世人一般都知道西洋油画的特色就是画得像,画得惟妙惟肖,画得以假乱真,可是,这一点真的是如此容易就能够做到的吗?在西洋画中,也有很多画,是宗教题材的,就好像中国人在画佛教壁画的时候,其实谁都没有真的见过佛陀一样,西方人在画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等神祇的时候,他们也并没有真的见过这些神仙。可是,虽然没有见过这些神灵,与之长得很像的人类,总是都见过的吧,所以说,西洋画其实也并不是百分之百地还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这其中,也有创作者的联想。
更何况,当我们在画一棵树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将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画下来,同样,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的时候,也不可能真的去数一下蒙娜丽莎究竟有多少根头发,然后把它们一根一根地画下来。所以说,西洋画的逼真,也仅仅是近似于真实,而并非百分之百等于真实。
西洋绘画中的摹仿,自然不是按照原先的比例来摹仿,而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再来摹仿。如何使得缩小比例后的物体和原本的物体更为近似,这恰恰就是透视法所主要研究的内容,这种揭示了人们眼睛是如何按照一定比例,来缩小真实空间物象的视觉原理,被达芬奇称之为“缩形透视”。
当然,说西洋画画得逼真,并不是说,中国画就一定画得不像,毕竟,虽然中国画崇尚的是传神,只要能够画出事物的神韵即可,形象可以夸张,甚至可以变形,但是,不管如何夸张变形,至少,还是应该能够让人看出画的究竟是什么的,若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一样还是会遭到方家的笑话的啊。在《韩非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画鬼魅易,画犬马难”,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允许夸张和变形,但是,对于那些具体的、可以被感知的.形象,还是必须以现实中的事物作为参照物的,绝对不能够胡乱想象,如果画犬马而不像犬马,那就比较麻烦了。所以,韩非子才会说,画鬼神容易,画犬马难,因为,没有人见过鬼神,可以任意想象,而所有人都见过犬马,绝对不能画得过于夸张。
其实,在中国画中,也有很多写实的作品啊,但是,和西洋画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画的写实,是理想化的写实,而并非完全照着物象描绘,在绘画中,包含了很多美化的成分,不管画的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哪怕是那种以画工细腻逼真著称的工笔画,其实,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很难找到和所画内容一模一样的原型的。中国画的逼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中国人喜欢说“江山如画”,但是却从来都不说“画如江山”,这就说明,中国人认为画出来的山水,比真实的山水更美,画出来的山水,是理想化的山水。我们在自然界中,根本就找不到如宋代山水画中那种造型皴法完美的山石,因为画中的山石,是经过理想化加工的。同样,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写的全部场景,也并非就真的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有某一日,某一个时辰,和画中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画家所画的,只是他想象中的市井。
如此看来,中国人并非不崇尚真实,而应该说,中国人崇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真实,是一种内在神韵的真实,而并非是拘泥于客观的外在表象的。
和中国画相反的是,西洋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追求客观,追求真实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不管是古希腊时候的摹仿说,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论,甚至是巴洛克绘画中所提倡的营造视觉真实空间,就算是到了现实主义画派和印象主义画派,不管画家们画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超越西洋传统绘画的本质思想,那就是,探索客观现实,并且真实地再现视觉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我时常会想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都是画画,大家都一样是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空间,然后,再将这个空间中的事物,画到画纸上去,可是,为什么中国画和西洋画,给人的感觉,却是如此不同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匪夷所思,可是,仔细想想的话,倒也不难想通。要知道,自然空间是真实的空间,而绘画空间则是虚幻的空间;自然空间是无形的、三维的,可是,绘画空间却是二维的平面,既然如此,人们当然不可能将现实中的空间原封不动地搬到画纸上去,必然会有所变形的。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观察事物的方式不同,那么,所画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会看起来不同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们不喜欢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察事物,而是喜欢打破场所地域的限制,在多个角度观察,然后,在绘画的时候,将所看到的东
西整合起来,统一呈现在画面上。比如,画家要画《韩熙载夜宴图》的时候,不是仅仅就画韩熙载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的动作,而是将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五个不同时间段的场景一起画出来,而这些生活片段之间,是明显有时间差的。画人物是这样,画山水也是这样,很多中国画家,都画过类似千里江川图之类的画,千万里的山河,就这样展现在同一幅长卷中。对于西洋画家来说,恐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为,站在一个地方,是不可能将千里的江川全都收于眼底的。可是,中国的画家,却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是使用流动的视点来观察事物的,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观察不同的事物,然后,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正如潘天寿所言,这种流动的视点就像画家生了两个翅翼游动于山川河流之上,做缓缓飞行,用一面看一面画的方法,将万里河山收于一幅画面。这就是中国画的独特空间观,一种将时间加入其中的空间观。
西方传统绘画则不然,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于数学、物理这些东西很有研究,尤其是欧几里德的空间观念,对于西方绘画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们习惯于理性地,在一个静止的点上观察事物,但是,他们却抛弃了时间。
这就是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诸多不同之处,中国画重线条和墨色,西洋画重色块和透视;中国画追求理想化的真实,西洋画追求现实中的真实;中国画以流动的视点来观察事物,西洋画以静止的视点来关注空间……这种种不同之处,使得中国画和西洋画,看上去如此不同。
不过,时代在发展,现如今的画家们,已经不再囿于绘画的派别,中国画中可以使用西洋画特有的技巧,而西洋画,也可以赋予中国画的特色。本来就是如此,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能够取得进步。不管是在五彩缤纷的色块中,还是在黑黑白白的线条中,我们都能够看见同样的一样东西,那就是,画家们正竭尽所能,用画笔,为人们展现一个完美的图画世界,或许,这才是绘画的真谛,这才是画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