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读书笔记【经典3篇】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 篇一
老子,即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老子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于人生、道德、治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在我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其中几个重要观点的读书笔记。
首先,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或者执着于人事的纷扰。他认为,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物质财富,只会让人们迷失自己的本心,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安。相反,只有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其次,老子强调“因循自然”。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去强行干预和改变。他认为,人类社会的问题往往源于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无知和违背。他以水的自然流动为例,指出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能够无阻碍地前进。同样地,人们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然的方式生活和行动。
最后,老子强调“无欲则刚”。他认为,欲望是人们内心的迷惑,只有摒弃欲望,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坚定和刚强。他认为,欲望的满足只会导致更多的欲望,从而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只有通过克制欲望,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脱。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他的思想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陷入了各种纷扰和困惑之中。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顺应自然的规律,摒弃功利和欲望的追逐,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 篇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作,也是老子对于人生、道德、治理等方面思考的结晶。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于其中几个观点的读书笔记。
首先,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过度追求功名利禄或者执着于人事的纷扰。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物质财富,只会让自己迷失本心,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安。相反,只有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其次,老子强调“因循自然”。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去强行干预和改变。他以水的自然流动为例,指出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能够无阻碍地前进。同样地,人们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然的方式生活和行动。
最后,老子强调“无欲则刚”。他认为,欲望是人们内心的迷惑,只有摒弃欲望,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坚定和刚强。他认为,欲望的满足只会导致更多的欲望,从而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只有通过克制欲望,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脱。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他的思想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陷入了各种纷扰和困惑之中。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顺应自然的规律,摒弃功利和欲望的追逐,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 篇三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
很多人都知道老子这个人物,也很喜爱他的论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他说》读书笔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南怀瑾先森的《老子他说》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到第五章。很多事情上我是个慢性子,除了上班经常要迟到,看书慢也是,还记得朋友很早以前给起的外号——磨姑。就读书来说磨叽于我是生理机能所限,不是多做速度练习能提高的,因为势必变成囫囵吞枣不知所云乱炖一锅粥,最后什么也没看懂,试过好几次,果真是生理机能所限。
尤其是南怀瑾先森的东东,更是没法一目十行。之前因友人推荐看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倒有意思,语词浅显,有很多生动的故事,且幽默不已妙语连珠,真正践行佛学里的“方便般若”,再深的东东若能善巧方便地说是大智慧矣。之后继续读他的这本《老子他说》也是因缘巧合,我看书杂,一般这个作者没看完就又被另一个作者给拐走了,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本关于老子《道德经》原文加解读的著作,相对《金刚经说什么》就深奥一些,故事生动有余历史旧事尘封史料也多,生僻字也不少,加之“道可道,非常道”之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微妙,而且据书里说老子还很不情愿说这五千言经书呢,为了买过路费不得已的……反正,于我而言很多地方都很深奥,仔细斟酌还有些似是而非,只能先把一些很有感触的动人段落做个记录,也许以后的某个阶段再复读这本书会有通达圆融的发现,碎片式的现在得以完整。
第五章
第139页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146页 解读
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老子为了说明天理的公平,与真正圣人的无主而任负化育(?这词恁地生疏,嘛意思),便直接指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既不是谁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制作。万物的造化生灭,都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暂时偶然存在的一刹那,只是有无相生的动态而已。因为有刹那绵延绝续常有的动,于是误以为动态即是存在,而不承认返有还无的静态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接下来这段
南怀瑾先森很详细地解释了下“橐籥”是什么东西,“橐”就是俗话的风箱,用来鼓吹通气的。“籥”是一种乐器,七孔笛。老子借用通俗使用的东西,来说明物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只是气分的变化,动而用之便有,静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状态。(有无相生,动静互为宗主,皆为存在,到这里还好理解)那么,就可进而了解到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例。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是不能肯定的确有一绝对性的标准。如果一定要理论上争辩到有一个绝对的道理,这个绝对也只是在文字上,人为的,暂时裁定为穷尽之处而已。其实,在动态中,愈动而愈出,永无有穷尽的一点。犹如数理在开发中,也永无尽止。同样地,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边,了了长明,洞然烛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多观察少评断的另一种原因,说法很多,但万事相通,殊途同归)
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但也有认为老子这两句话,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教条,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没做这次笔记之前,读到这里我也误以为老子是不是有些消极,现在看来皆因初读只得到第一印象没能贯通理解,做笔记果然有梳理融汇重新思考加深印象的作用,这才回过味儿来,原来我们都误会他了)
尤其是后世修炼神仙丹道学派的道家们,认为说话是最伤元气的行为,而且是促使短命,造成不好运气的最大原因。所谓“数穷”便是气数欠佳、运气坎坷的表示。因此修道之士,便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的严厉训诫了。这种说法,是否绝对合理,姑且引用古体文的“其然乎,其不然乎”两句话来做结论,由大家自去思考取决了。(看,南怀瑾先森都不轻易下评断啦,话都不多说一句)
如果转进一层,了解到“橐籥”与风箱的作用,那么,便可明白老子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话,并不完全是教人不可开口说话。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便是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才与后文老子所说“善言无瑕谪”的意旨相符。否则,老子又何须多言自著五千文呢!譬如风箱,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时,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倘使如“灌夫骂座,祢衡击鼓”,说来无补于事,那便有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明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