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笔记(精选6篇)
《致教师》读书笔记 篇一
《致教师》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读物,书中通过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和真实的生活案例,向读者展现了教师的伟大和崇高。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深受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所感动,并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讲述了一位教师的成长故事。这位教师叫李老师,他从一名刚毕业的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位备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教育者。通过李老师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并不是天生就是伟大的,他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在探索和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他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关心学生的需求,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爱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都有成长的空间,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追求进步,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其次,书中反映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他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授课和批改作业。然而,这些辛苦和付出并不会被所有人看到和理解。有时候,教师们的努力可能被学生们忽视或者被家长们质疑。但正是因为有这些教师们的默默付出,我们才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教师们是无私的,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愿意为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教师这个职业。
最后,书中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是社会的栋梁,他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教育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才。同时,教师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致教师》,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是一群伟大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社会培养出无数的人才。我由衷地敬佩和感激每一位教师,他们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致教师》读书笔记 篇二
《致教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和崇高。通过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和真实的生活案例,书中向读者展现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
教师是社会的栋梁,他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使命。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位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帮助学生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位教师叫王老师,他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他的班级里有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个孩子常常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斥。王老师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他用心去理解和关心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并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最终,这个孩子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而且在班级里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他们是学生们的引路人,是他们心灵的港湾。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教师们每天早早起床,准备好课程,然后走进教室,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去教育学生。他们不计较辛劳和付出,只希望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时候,教师们的努力可能被学生们忽视或者被家长们质疑,但教师们从不放弃,一直坚持下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正是因为有这些教师们的默默付出,我们才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最后,书中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任,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他们要引导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致教师》,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是一群伟大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社会培养出无数的人才。我由衷地敬佩和感激每一位教师,他们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致教师》读书笔记 篇三
《致青年教师》是我读过的吴非老师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二本是《不跪着教书》。
吴非老师的书,只看到书名或文章题目便能深深吸引我。他的文字酣畅中流露出浓厚的真情,淳朴中饱含着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有时是痛快、不留情面的斥责,有时是幽默、深刻的讥讽,更多时候是一位长者在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表达对青年教师的亲切叮嘱与殷切期望,表达对教育的责之切与爱之深。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吴非老师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常识”这个概念。阅读整本书,也仿佛是学习、发现和审视教育常识的过程。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难免着急、焦虑、浮躁。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朵花儿慢慢绽放、一粒谷子缓缓抽穗。我们巴不得一棵小树苗明天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我们被比作“园丁”却没有园丁的耐心与安详,我们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却做着竭泽而渔、毁林开荒的傻事。工业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商业的浮躁与喧哗在教育中却四处可见,充斥耳目。教育何时能够真正“慢”下来?
“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从心底认同这一“常识”,或许,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便都能够消逝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如果能够看到教室里满满坐着的是一个个比我们年幼的人、需要我们帮助与指引的人,那么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则可能少一些声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诱,少一些颐指气使,多一些春风化雨。同时,我们也能够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教会作为人的学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应对生活的常识,为学生补给终身发展的动力,而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彼此的成绩与分数。
“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有的老师为了0.5分的成绩,能够当着学生的面与人争吵。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叮嘱”学生“互相帮助”甚至亲自给学生递答案。的确有的老师为了他看重的东西,连自尊与人格也丢掉了,而且还是当着学生的面儿丢的。即使他做足了装饰、遮掩的工作,但学生还是能够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与小气量。这样的老师教育出的学生,难免沾染上相似的气质,也变得斤斤计较,不够大气。教师需要给与学生的那一桶水里,不仅应该装着知识点和应试技巧,还得有面朝大海的气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当我读到这里时,深深感到自责与羞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在“吃老本”,教小学生识字、写字还用得上多少工夫?即使我们能够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糊弄得了小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能用遥遥领先的教学成绩蒙混得了同事和领导,但是我们没法欺骗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多长时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了?讲过无数次的同一篇课文,有些许长进之处吗?较之于几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龄和皱纹的增长,还剩下什么?这些问题,只有自己能够作答。当“终身学习”沦为一个熟悉的名词而不是具体的行动,我们对着年幼单纯的孩子讲“好好学习”时,会不会感到脸红?当我们真正成为了自己不学习却要求学生学习的人时,“以身作则”被我们置于何地?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够拜读《致青年教师》,实数有幸。吴非老师对诗意人生的追求,对师者尊严的维护,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无不令人动容。读完整本书后的心情并不轻松,也不愉悦,更没有“完成任务”后的洒脱。相反,心中仿佛隐隐有一股力量在压制着自己,沉甸甸的。这股力量敦促着我,让我开始反思:那些关于教育的常识,我留心发现过吗,深入思考过吗,努力维护过吗?
——或者简言之,我是有常识的教师吗?
《致教师》读书笔记 篇四
"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散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的特点。"上面这些是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
这次教导叫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自己也顺便捎上了一本,机缘巧合的拜读了这本对我意义深远的书。说实话在未读之前,我看了书名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又是一本教训我们青年教师的书,又是一大通关于教育的理论,看着头就大啊!假期中闲暇时我信手翻开了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的书。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读完书后我也为作者注重情感和人文关怀而感动。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爱的关心,怎叫人不感动啊!在书的最后两个特辑作者不惜笔墨的告诉我们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爱。这循循善诱的话语我真的记下了!
整本书我是用了4天读完的,我觉得我读的不够,我将读第二遍,相信这也不会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遍!
《致教师》读书笔记 篇五
《致教师》是朱永新教授以回答来信的形式送给老师的建议。我用了几天的闲暇时间读完这本书。朱永新是新教育的发起人,李镇西老师的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分管教育的市长。也就是说。他是老师、校长、领导。不管哪个角色都是非常出色的。这本书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一读。值得老师们去实践体验。
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样,这本书的涉及面比较广,因此无论我们哪方面有困难,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因为涉及面太广,所以想从哪方面专门提高,又不太适合。也就是说这本书能为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指点方向,如果要深入,还要继续研究一下其他书籍。但无论怎样,这本书还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把本书的要点摘抄一下:
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面对孩子,面对世界,教师需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理想其实是青春的表征。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老去。
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把别人的精神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理论的共鸣而已。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北,就是因为缺乏支柱。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教师阅读书目最重要的两大类:一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方面的读物,一是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经典读多了,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就加强了,阅读的口味也就养成了,阅读的鉴别力自然也会提高。
阅读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才算是善于思考呢?一是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思维的敏捷性,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四是思维的独创性。
《致教师》读书笔记 篇六
在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本书主要写了吴非老师半生在学校,所见所闻,事事与校园有关,所思所想,事事难离教育,所以,本书是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为青年同行指引道路,期望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少走弯路,节省学费!在本书的第三辑中,《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一节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此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吴非老师认为,“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既是科学,也就存在血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既是科学,它也将允许失败。”
曾几何时,这句话风靡校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会上,教学讲座上,更有的直接成了学校标语出现在校园围墙上,作为老师,家长,学生看到,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
作为老师,对于这就话的理解我想应该是,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不管孩子基础如何,性格怎样,我们都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人,如若不然,就是老师的失职,老师的无能。而对于不同个体的每个孩子,因其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对于社会影响的自我控制力的差异,会出现极其个别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现象,更有甚者,出现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老师能够控制的吗?
作为家长的理解: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就是老师的失职,教育的失败。理性的家长会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教育培养方能成才,而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学生看到这句话,最多的是给自己开脱责任,我学不好,是老师没有认真教,没有对我尽职尽责,才导致我没有学好。而自身的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像吴非老师所说,“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在你担负教育任务的这一阶段,学生很可能处在低潮;过了这道‘坎’,他也许意气风发,突飞猛进,你凭什么判定他无可救药呢?”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万事不能绝对,其负面效应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观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才会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对于个别的害群之马,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改造。
除了以上的内容,我还从吴非老师的书中学会了许多其他的道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老师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