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书笔记800字摘抄读书笔记【优秀3篇】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800字摘抄读书笔记 篇一
《苦难辉煌》是一本描写中国近现代史上苦难与辉煌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战乱和困境中奋起抗争、团结一心的伟大历程。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从中摘录出的几段精彩的文字。
第一段摘录:“苦难是一座山峰,越过它,就是辉煌的彼岸。”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苦难与辉煌的关系。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只有通过努力和坚持,才能克服苦难,取得辉煌的成就。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二段摘录:“苦难是磨炼人的石磨,经过它的磨砺,人们的意志更坚定,胆量更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曾经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所经历的苦难。正是这些苦难磨砺了人们的意志和胆量,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这段话告诉我,苦难并不可怕,它可以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第三段摘录:“辉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辉煌背后的付出和努力。辉煌是通过无数个人的努力和奉献而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段话让我明白了辉煌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奉献才能实现的。
通过阅读《苦难辉煌》,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教益。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苦难与辉煌的关系,教会了我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辉煌需要付出努力和奉献。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辉煌的人生。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800字摘抄读书笔记 篇二
在《苦难辉煌》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苦难与辉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下面是我从中摘录出的几段精彩的文字。
第一段摘录:“苦难是历史的教科书,它教会了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示。苦难并不可怕,它可以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只有在面对苦难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第二段摘录:“辉煌是坚持不懈的结果,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奉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辉煌背后的付出和努力。辉煌不是偶然的,它是通过无数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实现的。只有在付出努力和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辉煌的成就。
第三段摘录:“苦难与辉煌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苦难就没有辉煌。”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苦难与辉煌的关系。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和动力,使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勇敢。只有通过克服苦难,我们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通过阅读《苦难辉煌》,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教益。这本书告诉我,苦难与辉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才能实现辉煌的人生。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辉煌的人生。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800字摘抄读书笔记 篇三
《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苦难辉煌》读书笔记800字《苦难辉煌》摘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800字
《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这本书里面的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以长征为切入点,把党的早期历史放在追溯探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研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把握,把影响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的不同主义、不同政治力量综合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最复杂、最艰苦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历史剖面.
它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在那黑暗动荡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一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推翻压迫、剥削的旧社会,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设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坚定信仰.为了实现这一信仰,他们经历数不清的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天上有大批飞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重兵围追绞杀,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所汇聚的滚滚洪流.前边的倒下去,后边又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这如此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的确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然而理想、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理想,因此,才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苦难、生死置之度外.这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伟大的目的,才会产生伟大的行动.”
回顾90的征程,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苦难辉煌阅读笔记
近日读了《苦难辉煌》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铸造新的辉煌.
《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苦难辉煌》这本输的客观性让
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从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三、蒋介石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虽然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扬起目标的风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让生命的航船成功远航,从而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待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奋斗过,我拼搏过,我不后悔.
我们是自然人,但是首先是社会人.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个人的命运不可能不和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在为自己,更是在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充实、更有意义,也定会更加绚丽多彩.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不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都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立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这首我小时候经常听也会唱的歌,已经很久听不到也想不起唱了.然而在我捧读了金一南教授的新著《苦难辉煌》一书后,这首歌的旋律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金一南教授的新著《苦难辉煌》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金教授的书里,我更多的了解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当然也有了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根基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的思想精髓.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么,“武装割据”从哪里来?“农村包围城市”从哪里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哪里来?不言自明,都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创新实践中来!对于开辟和领导正确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同志,书中这样评价:“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历史充分证明,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处处有荆棘密布、时时有暗流涌动,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去改变.如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化机遇为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结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了“自己的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了“自己的路”;把中国建设成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自己的路”.而走自己的路,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二)人民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不足百人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却斗志昂扬的队伍,背负起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其中原委,最值得人们重视的,正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雄厚的群众基础.“最需要热血”的长征史诗告诉我们:是沿途中群众不断的兵源补充,使战斗的火种能够传续二万五千里;是一路上人民不断的供给保障,使革命的洪流能够纵贯神州.有了群众的帮助,国民党反动派便有飞机大炮也徒劳;有了人民的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纵有千军万马也枉然.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绝不是偶然的.与其说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勿宁说这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书写历史的真正主人.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体现了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自身错误而不断进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更是体现了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让炎黄子孙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树立了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让苦难深重的华夏儿女重新焕发出昔日上邦大国的胸襟与气度,乐观积极,豪迈大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阔步前行.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他始终明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明天乃至后天,他依然面临着人民的选择!我------一个普通的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坚定地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清醒和自觉地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续写辉煌的业绩、甘当公仆的情怀来继续赢得人民的选择!
(三)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
金一南教授曾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他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艰难最曲折最彷徨的一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最深重的苦难和最耀眼的辉煌中汲取精神的养分,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高度上,为国家和民族“往哪里去”这一重大命题求解.
20世纪8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跋涉两万里,写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书中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曾经通过《阿q正传》等著作“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鲁迅先生,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向中共中央发出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没有品尝过理想信念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一批批革命先烈牺牲奉献、英勇奋斗,绘就出了一幅幅壮美鲜活、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了一部部气势恢宏、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为过去、现在、未来那些已经成为或希望成为民族脊梁的人们树立起崇高的信仰标杆.
坚定不移的信仰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表里相依、内在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正确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典范.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罗马曾是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但随着腐化奢靡之风日盛,最终难逃民族分裂和崩溃的命运.遍阅《二十四史》,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权门兴衰,随处可见因励精图治、克勤克俭而建功立业,因骄奢淫逸、享乐自怡而衰退败亡的事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今天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新起点,前面将是新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路,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中国绝不会在莺歌燕舞之中实现崛起.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擎“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信仰火炬,充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因为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因为有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共产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所以我依然坚定地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苦难辉煌》读书摘抄笔记
(一)
1. 苏共一开始看中的是吴佩孚,后来是国民党,至于中共,那时是连正眼都没瞧上的。
2. 中共刚成立时,不接受任何援助,完全靠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薪水支撑,为的是保持中共的独立性,后来迫于形势,勉强接受了苏共的援助,也是少得可怜,连同时期苏共给国民党援助的零头都不够。
3. 中共一开始是准备建立自己的武装的,但苏共不允许,只允许中共和国民党合作;黄埔军校成立时,广东的兵工厂只给了孙中山30条枪,苏共给了8000条,当时陈独秀想要500条,苏共一条都没给。
4. 大革命失败后,苏共要找替罪羊,于是有了陈独秀后来的遭遇。
5. 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和中国的“成王败寇”是不是一个意思?
(二)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日本文明的发源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却成为中国新思想的来源地。
2. 鸦片战争激发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于是有了明治维新,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制度和脱亚入欧。
3. 甲午战争后,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不是器不如人,而是制不如人,中国开始学习日本,但戊戍变法却没能成功。
4. 共产主义思想最早是戴季陶、胡汉民、朱执信等人从日本介绍到中国的,他们是第一批信奉共产主义的中国人,尽管他们后来都成了中共的对立面。
5. 日本的法西斯思想是日本浪人北一辉在上海炮制出来的,大川周明则是理论的传播者。
6.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一批优秀的中国人聚集在上海成立中共,另一批聚集在广州加入黄埔军校,同时,一批不能不说优秀的日本青年聚集在东京皇宫,完成了法西斯思想改造。
(三)
孙中山领导了多次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和暴动,却无一成功,武昌起义的胜利出乎其意料之外,虽然他没有亲自参与,但正是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鲍罗廷负责主持了对国民党的改组,使之从一个松散的组织成为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政党。国民党的一大宣言,就是鲍罗廷亲自起草、中共党人瞿秋白翻译、国民党人汪精卫润色的。
苏共武装国民党而不武装共产党,关键人物就是鲍罗廷。鲍也是国民党融共限共政策的肇始者。
孙中山看中的不是蒋介石,是鲍罗廷将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步步扶上高位的,但最终,鲍被蒋全国通缉。
蒋从办报纸到办军校到操弄枪杆子,毛泽东从办杂志到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终也是操弄枪杆子,他们二人都是从笔杆子到枪杆子的践行者。
蒋有行动无思想,其思想来自于孙中山,毛既有行动也有思想,高下立判。
(四)
大革命失败后,部分共产党人的信仰变得非常廉价,也非常昂贵,短短几个月内,党员人数从6万多人锐减为1万多人。毛泽东描述自己当时“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南昌起义的实际策划和组织者是革命坚决及脾气暴烈的李立三,是他把筹划撤退的任务转变成了组织武装起义。敢于一意孤行的他,最终却一意孤行出个“立三路线”。
中共的将帅中,有八个元帅和六个大将与南昌起义紧密相关。
在天空最为黑暗、共产党人最为困难的时候,共产党找到了贺龙,贺龙也找到了共产党。贺龙的部队是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但他却是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入的党。
朱德本是南昌起义的边缘人物,历经三河坝分兵和天心圩整兵,在最困难、最无望因而也最容易动摇的时刻表现出磐石一般的革命坚定性,带领残存的800人上了井冈山,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并最终燎原,他因而成了中共军队无可争议的领袖。这800人中,就产生了朱德、陈毅和林彪三位元帅及头号大将粟裕。
林彪也经历过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就是这些最危险、最困苦、不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而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的环境中,摔打出一个林彪。
蒋介石一开始没有把朱毛彭黄放在眼里;第五次围剿,眼看要得手,共产党人开始了长征,一条红色铁流,蜿蜒逶迤两万五千里,任围追堵截,始终不灭。
(五)
犬养毅被谋杀使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致命打击,使日本举国一致走向战争。犬养资助过孙中山,也承认中国在满蒙的权益,但其核心是为了日本利益,特别是为了躲避日本即将面临的现实危险。
日本转向法西斯,侵略别的国家,占领别国土地,屠杀别国人民,掠夺别国财富,今天却振振有词地说这一切都是根源于别人,一句话,都是别人的错。我们也有一些东郭先生一样的学者居然为日本想出一条绝妙的出路:日本转向法西斯,是日本军人的选择而不是日本民族和日本国家的选择。
九一八事变,是天皇开的绿灯,事先默认的承担责任方式是:高级参谋板垣替本庄司令官、本庄司令官替建川部长、建川部长替军部、军部替天皇分头承担责任。1948年上绞刑架时,只有板垣一人。
当蒋介石一步一步围剿苏区的时候,日军一步一步向侵略中国的目标迈进,一步一步完成了从文官政治到法西斯统治的更迭。
(六)
第五次围剿,蒋介石改变了策略,实行了以堡垒封锁和公路切割为核心的持久战与堡垒战,红军则在李德的指挥下,开始了一场硬碰硬的决战。
李德刚从军校毕业,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因为其它事情来到中国,共产国际只是授权给他仅仅具有建议权并受中共支配的顾问,是博古给予了他“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这把尚方宝剑,拱手把权力交给了他。
中共本来可以抓住蒋光鼐、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发动的福建事变这个机会来打破第五次围剿,是共产国际的指示让博古等人态度剧变,原因是苏联已同南京政府改善了关系,同时也有内部的极左土壤因素。
第五次反围剿中,彭、滕四次提出主力突围的外线作战建议,均未被采纳,毛泽东的诱敌深入的方案也被否决。广昌保卫战的失利,奠定了此次反围剿的结局,不仅使李德的短促突击的战法彻底破产,而且迫使中共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不是仓促决定的,是有计划的战略转移;中央红军出发前三个月就组织红六军团西征探路和红七军团北上调敌,均没有达到预定计划;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一个月才出发的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为中共找到了落脚点。
出身富家的人加入了共产党,为穷人争天下,出身贫苦者却加入国民党,为富人保江山;前共产党员李默庵攻占了红都瑞金,前共产党员宋希濂枪杀了前中共主要负责人瞿秋白,而十多年后,“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前国民党员吴化文率中共队伍攻进了南京。历史就这样吊诡。
瞿秋白的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和他就义前“此地甚好”的那份从容总让人眼泪不止……
(七)
长征前,红军和粤军陈济堂达成了口头秘密协议:红军只借道,不进入广东。陈济堂既防共产党,也防蒋介石。
红军冲破第一和第二道封锁,都是走的粤军防线,实际上是粤军放行。
冲破第三道防线,走湘粤结合部的湘军何键防线,由于红军走得太快,湘军布置不及,近在咫尺的粤军又袖手旁观,红军事实上也基本没有遇到阻力。
(八)
在冲破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终于判明红军的战略意图,于是组织第四道封锁线,欲歼其于潇、湘之间。
但参与追堵的三方各怀心机:蒋意以中央军迫红军入桂湘,桂湘则把主要精力放在防红军进入其腹地,以免中央军渗透其势力范围。所以,桂军的大门是虚掩的,在红军主力迫近时突然闪身让出通道,“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湘军则把围堵的力量放在湖南境内,其布置的决战地点在实际地点偏北一百多里,致使湘江渡口门户洞开。
湘江战役,红军损失过半。
红军在湘江战役中之所以损失巨大,中央纵队行动缓慢、未能有效利用湘江缺口是其一,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未能坚决抢占全州,也是其一。
局面极其严重,生死存亡于一线,林聂左的“星夜兼程过河”电报和朱周的“向着火线上去”的电报将载入史册。
冲过湘江,红军脱离了迫在眉睫的危险,进入了新的漫漫征途。
(九)
造就大英雄的时代,也是产生大叛徒的时代;有多少至死不渝的忠诚,就有多少鲜廉寡耻的叛变。
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共再次面临大的动摇与叛变,孔荷宠开先河,最严重的是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的叛变。1949年,当年并列被称为“朱毛龚”的龚楚,被迫向当年的下下下级的营长、现在统兵百万的四野一号首长林彪的下下下级投诚。
留在中央苏区周围的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在谭家桥战斗中指挥失误,无法立足皖南,转到闽浙赣边时又优柔寡断,但我们无法不叹服其意志之坚韧不拔和对信仰的忠诚。行动坚决率先冲出封锁线的参谋长粟裕仅余400余人;14年后,他率32万人发动济南战役,活捉了王耀武、这个当年在怀玉山俘获并杀害刘畴西、胡天桃并在思想交锋中败于胡天桃的人。
中央军区成立时,陈毅连职务都没有,遵义会议后,受命于危难,其在北山游击队的讲话,就是朱德当年在天心圩讲的那两条:革命一定会胜利;革命必须自愿。1972年,毛泽东一句“陈毅是个好同志”为其盖棺定论,但又岂是一句话可以定论的?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十)
长征前,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即已接近,组成了“新三人团”,也就是后来遵义会议的核心。
通道会议,毛泽东反对北转与贺萧会合,力主西进,得到周等多数人的支持;黎平会议,决定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并决定了遵义会议的地点和内容;橘林谈话,已经确定了要毛出来指挥;猴场会议,实际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因联系中断,遵义会议的酝酿准备工作无法请示共产国际,而恰恰是这种中断,使中共获得自主选择自己领导人的机会,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的原定议程是研究军事问题,最终脱离了预定轨道。会议确定了新的战略转移方向为川西北,并从军事上清算了王明的左倾路线。
蒋介石一石数鸟,借着剿匪,首次进军大西南,薛岳取代了王家烈。
(十一)
四渡赤水,乃毛的得意和经典之作,在一番眼花缭乱的闪展腾挪之后,红军终于离开空间狭小的黔北川南地区,赚得由滇北上入川的机会。
至此,红军的落脚点终于有了方向:自江西出发就不断在寻找北上途径,一直走到西南边陲,终于找到北上之路。博古、李德确定的到湘西和贺萧会合,湘江之战后破灭了;黎平会议指出的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地区,遵义会议后又提出了川西北,赤化四川,土城战役失利后放弃;一渡赤水后提出滇黔川边,因川滇军夹击放弃;二渡赤水后提出赤化黔北和贵州,鲁班场战斗失利后放弃;四渡赤水后,眼光放在了黔西南,又因滇军先到而不可得。红军在不断地选择立足点和根据地,又因现实不断地放弃,当时领导人焦灼急迫的心情,绝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
这是一段非常时期,川黔滇边区回旋余地如此狭小,川黔滇桂湘及中央军重兵云集,生死之交,胜败之别,常常决定于一瞬间,红军一着不慎,将会满盘皆输。纵观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的意志。
毛泽东自述的四次败仗中,四渡赤水期间就有两次,即土城之战和鲁班场之战,但一首《娄山关》,把所有的艰难困苦都踩到了脚下。
把四渡赤水看成一场出神入化的妙算和从容不迫的行军,糟蹋的是那部艰难曲折的奋斗史。
(十二)
红军本拟分三处渡过金沙江,两处失败,只有刘伯承率领的中央纵队在皎平渡找到6只船,承担了渡过全军的重任,使红军摆脱了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但总人数已只有两万。
会理会议,源于林彪要求换军事领导人的信,但实际上,就如井冈山时期林彪怀疑红旗能打多久代表了一种普遍情绪一样,四渡赤水后怀疑毛泽东的指挥也是一种普遍情绪;四渡赤水在后人看来是伟大的,但伟大从来以苦难为代价。林彪之所以写这封信,源于红军当时面临的严重困境。这个会议的裂痕持续久远。
红军把渡过大渡河的希望放在了安顺场,大渡河却只有一条船,架桥亦无可能,红军又一次面临险境;杨成武团昼夜兼程二百四十里。左右两路终于会合,“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终成梦呓,安顺场强渡大渡河17勇士和飞夺泸定桥22勇士将永留青史。
(十三)
有“东方的劳伦斯”之称的土肥原贤二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目的是策动华北自治,之后就是华北危机和“何梅协定”,日本人驱逐东北系及中央势力出华北,开始所谓的“华北五省联盟自治政府”,也就是“满蒙五族共和国”(满洲国)的复制版。
在日本法西斯的压力下,没有哪一国愿帮中国出一份力流一滴血;蒋介石见日本人执意要他下台,也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靠拢斯大林的苏联,也开始改变“九一八”以来坚持不抗战的主张。
蒋介石的德国顾问法肯豪森预言中日必有一战,直陈“具有前方应战之必要,万不可不战而弃寸土;中国苟不起于首时,表示为生存而全力奋斗之决心,则列强断不起而干涉”。其肺腑之言,也掺杂了众多的大国利害。
日本昭和军阀集团的核心组织一夕会分裂为皇道派和统制派,在裕仁天皇支持下,在对华战争问题上已成为绊脚石的统制派永田铁三被刺杀,更激进的皇道派上台。从此,只有人为日本战车加速,再也无人敢为它减速了。
1935年,王明代表中共在共产国际七大上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核心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蒋介石看到这个宣言,开始考虑借此达到从政治上解决共产党的目的;张学良看到这个宣言,当即表示同意与红军联合抗日。西安事变的基础,一年前即已建立。
张浩(林育英)到陕北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现实版的“致加西亚的信”,不但弥合了中共的分裂,还促成了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其功不可没,后毛等中央领导人亲自为其守灵、抬棺,无上殊荣,也该享此殊荣。
(十四)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历经8个月征战,万余里行程,终于与四方面军会师,得以在遵义会议5个月后实现其确定的战略目标。
会师后的矛盾显现出来,芦花会议的视野拘泥于历史清算,伤害了四方面军的感情,被张国焘钻了空子。在实力面前,中央不得不让步,周恩来出让总政委一职,四方面军多人进入中央。但最终,分裂还是不可避免,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北上,四方面军及部分随四方面军一起活动的一方面军南下。徐向前的一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一定程度上救了中央,也救了他自己的政治生命。
在哈达铺,毛泽东从《大公报》上刊登的阎锡山讲话始知陕北根据地的存在,脱离根据地一年、长途跋涉两万余里的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落脚点,这个几经变更的战略目标终于确定,真正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陕北根据地正在大规模肃反,政治上源于领导陕北的有两个党组织,军事上源于陕北的红26军和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的分歧。是到达陕北的中央救了刘志丹、高岗等人。
若无刘志丹等人创立的陕北根据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还不能确定;若无徐海东,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未到,陕北根据地可能已经丢失。刘徐都是中共的大英雄。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下7200人,真正的九死一生。
(十五)
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是日本陆军中的两个山头,关东军在东北的冒险成功,也刺激驻屯军在华北冒险。
板垣征四郎是东北汉奸之父,土肥原贤二是华北汉奸之父。帝国主义来了,吴佩孚不做汉奸,孙传芳不做汉奸,宋哲元差一点做汉奸,整天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军阀的汪精卫,却真的做了汉奸。
由于担心南京政府的币制改革会加强中国的经济统一和政治统一,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宋哲元抵制了这一政策;“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结果,也是蒋介石争取地方实力派的一种手段,更是地方实力派在蒋日夹缝之间自谋生路的一种方式。在“一二·九”运动及全国沸腾的舆论下,宋的态度回转,最后导致华北驻屯军挑起以宋为对象的七七事变。
二二六政变后,皇道派从此失势,统制派开始掌握陆军实权,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结束了派系倾轧,开始集中全部力量对外扩张,废除了政党内阁制,建立由军队、官僚和财阀控制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对国力军力皆弱的中国来说,选择余地非常有限,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也令蒋无可选择,只有转向苏联:蒋为保障华北不再分裂,要打苏联牌吓唬日本;苏联为保障其东部安全,也需要打蒋介石这张牌牵制日本。国共也开始接触,中共逐步放弃反蒋抗日口号,转向联蒋抗日和逼蒋抗日。
李立三派遣的刘长胜,携带其亲自编写的密码回国,使中共终于于1936年6月16日和共产国际恢复了中断快两年的联系;在此之前半年,张浩回国,带回共产国际情况,中共就已经准备打通与苏联的国际通道。
陕北地贫人稀,征粮、扩红困难,必须向外发展。东征,西征,皆为张浩带回来的斯大林不反对红军向北和西北发展、靠近苏蒙边境这句话,也皆因红军面临局面之严重和本身困难之严重。
中共将统战工作重点放在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上,建立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三位一体”,争取首先成立“西北国防政府”,实现“西北抗日大联合”,这也成为后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政治基础。此时打通国际通道、解决战略依托问题,不但是红军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成为陕北根据地周围凡愿意与红军保持关系的友军关注的焦点。
红军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行动,由东征战役到西征战役,由宁夏战役到最后的远征新疆,一步一步演化为一个庞大的计划,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为完成这一使命,组成了中共战史上最为悲壮的西路军。
中共分裂、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时,朱德、刘伯承、陈毅等人在四方面军中,也有一部分一方面军的人被张控制。张国焘的南下计划几近成功,百丈战役的失利是转折点,从此转入防御,人数也由八万人锐减到四万,张开始处于孤立状态,南下方针最终失败。后来在共产国际的威望和影响下,以及二六军团的北上诸因素促成下,张取消第二中央,同意北上并接受中央领导,这次持续一年之久的分裂危机终于解决。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全体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蒋介石决心围剿到底;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没有长征,就不会有“三位一体”;没有“三位一体”,就不会有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不但是中国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日本昭和史和中日关系史的重大转折点;半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开始的时候,国共已经第二次合作,形成了统一战线。
(十六)
西安事变后,各种力量急剧地重新分化组合。
按照国共两党的安排和斯大林意志,蒋经国回国,去见那个“恨不能杀戮他、消灭他”的父亲。
李德来的时候一腔激情,走的时候满腹怨愤。李德的错误,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
九一八事变的急先锋石原莞尔,七七事变后不赞成扩大侵华战争,但赞成扩大战争一方由于有天皇支持而获胜,失败的石原却预料准了:日本被淹没在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共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极大的发展。
张国焘,这个中共一大的主持人、曾经的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竟然扛着蒋介石给的中将军衔,从事起下作的特务活动。
毛泽东、蒋介石、张学良、陈诚、鲍罗廷、博古、王明……
二十世纪的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莫过于救国与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昭和革命,殊途没有同归。
长征所展示的是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
后记
一个当初不受待见、不被看好的政党,最终取得了胜利,总会有可取之处的。
偶然当中看到本书的相关介绍,决定买来一看。
断断续续地看了三周才看完,而这还得益于有个国庆长假。
本书的重点是反围剿和长征,读起来惊心动魄,有时候也热血沸腾。
内容以事件为主线,辅之以时间,包含的史料非常丰富。
不足的是,有的时候写得有点散,冲谈了主题不说,还显得逻辑性不强。
至于读后的感受或感悟,还是单独再写吧。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