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读书岩日志【精简3篇】
寻访读书岩日志 篇一
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踏上了寻访读书岩的旅程。读书岩位于山脚下,是一个幽静而神秘的地方,被誉为读书的圣地。听说这里的书籍丰富多样,每一本书都是智慧的结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抵达读书岩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岩石嶙峋,犹如一座座巨人屹立在山间。岩石上开凿出的洞穴布满了书架,书籍整齐地排列在其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智慧的故事。我走进洞穴,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能够感受到书籍中的思想在此飘荡。
我仔细浏览每一本书,心中涌起一股渴望。书籍的主题多种多样,有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等。每一本书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我选择了一本关于人性的哲学著作,坐在一块光滑的岩石上,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
在读书岩的洞穴里,时间仿佛停滞了。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身边的人们也沉浸在自己选择的书中,没有喧嚣和嘈杂声。这里是读书的天堂,是远离喧嚣的桃源。
沉浸在书海中的我,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一整天。当我抬头看向天空时,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我感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仿佛在书籍的陪伴下,我得到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离开读书岩时,我深深地感慨万分。这里不仅是一个提供书籍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读书岩让我重新认识到书籍的力量和阅读的意义。在这个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与书籍对话,与智慧对话。读书岩是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地方,是一个让人寻找内心平静的场所。
寻访读书岩日志 篇二
第一篇日志让我对读书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决定再次前往这个神秘的地方,继续我的阅读之旅。
这一次,我带上了一份书单,计划挑选一些特定的书籍。我想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当我再次踏入读书岩的洞穴时,我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这里仿佛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空间,只有书籍和知识的氛围。
我坐在石凳上,拿起第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著作,我一直对艺术领域很感兴趣。书中的文字如丝线般细腻,每一页都展现着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理解。我完全沉浸在书中,忘记了外界的喧嚣。
之后,我又选择了一本关于科学与技术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对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了许多我之前不曾接触过的领域和概念。读书岩不仅让我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更让我拓宽了知识面,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我还选择了一本关于历史的著作。通过书中的文字,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体验了历史的变迁。历史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
在读书岩的洞穴里,我度过了又一个美好的时光。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口,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离开读书岩时,我感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平凡的人,我通过书籍的陪伴,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在世界。读书岩是一个让人沉醉其中的地方,是一个让人追寻智慧的场所。
在寻访读书岩的旅程中,我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源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成为更加全面和有趣的人。读书岩是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地方,是一个让人与智慧对话的场所。我将继续走进读书岩的洞穴,与书籍相伴,探索更多的知识与智慧。
寻访读书岩日志 篇三
寻访读书岩日志
这,就是乾隆年间名噪京城的铁笔御史谢济世的读书岩?
我,不敢相信!
这,就是我们的读书岩?
我,也不相信!
我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突然觉得,心
中有关读书岩的美丽故事都默然失色了。我没想到,我真的没想到:读书岩竟是这般的孤独、这般的冷落!我这弱小的心,已被一种沉重的冷寂严严地笼罩着。清史留名的谢济世,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人,字石霖,号梅庄。康熙戊子(1708)中解元、授检讨;雍正四年(1717)考选监察御史。之后官场风云,世事难料,几度沉浮,屡拟斩首,后至乾隆九年期间,官复御史。其行文风格峭岸质朴、简洁凝炼。生平著述颇多:《箧藏十经》、《史评》《西北域记》、《梅庄杂著》等。
真的!我也是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读书岩确切的位置的。岩就在龙水镇桥渡中学附近,岩洞形成于一座小山丘下,坐东朝西,前有悠悠万乡河,似在倾诉着千年的沧桑,左是田野,右是葱郁的玉屏山。当年的谢济世选准这里为读书之地,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然,曾名声远播的读书岩,岩中却什么都没有!展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近400平方米的石洞。洞内长满了杂草,有的地方还积聚着一潭潭污水,要不是刻有蒋冕(明朝弘治、正德两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谢济世的诗,我怎敢相信,这就是铁笔御史曾读书的地方呢?
洞内有嘉靖、乾隆、道光年间的题字石刻6幅,有一幅已被岁月的风雨侵蚀了,只现出浅浅的痕迹,无法辨认了。其中有一幅是乾隆甲子年其还乡重游时,回忆读书岩的诗:
忆昔少年日,读书岩寺中。那知身是我。只道蜀成龙。龙去床犹在,我归岩已空。他日如化鹤,何去觅前踪。
落款为梅庄谢济世。
桥渡村以前称梅庄,也许是因为村中曾长满了梅树的缘故吧。
我站在冷寂的石洞里,就仿佛是站在深邃无边的历史之中,就仿佛是站在乾隆年间的.某一个冬日里。我想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寒冷的冬日,洞外肯定是瑞雪纷飞,原野里弥漫着梅花的清香,万乡河和着轻轻的曲子,缓缓地从洞前流过。洞内有一位少年孤坐在书桌前,一会摇头晃脑朗朗有声,一会用手支着腮膀冥想,一会又用毛笔在纸上圈圈点点……洞外的美景,洞内的严寒,他浑然不知。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康熙四十七年(1708)秋,这位年仅二十的少年已中乡试解元,自此步入仕途,辅佐朝政,为国为民。这就是读书岩的主人——谢济世。
没有谢济世,就没有读书岩!读书岩留给我们的应该不是谢济世的成就,而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启迪后人刻苦求学、艰苦创业的精神!
久久地伫立在读书岩跟前,就让我想起杭州的白堤、苏堤来。白堤、苏堤原本只是白居易、苏东坡当时为官一任,为民修筑的防洪堤而已,后人为纪念他们,就以一道湖堤作为供奉他们的庙堂,也成为今天的杭州城的一道风景。我也想到,有些地方只因人们敬仰的某位千年古人的几个字,就勒石为碑,便是一处古迹。甚至是根据一个传说,就立庙作为纪念。这不仅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先辈们的优秀文化、高尚品格源远流长,恩泽一方水土,恩泽着子孙万代……
绍兴的鹅池,杜甫的草堂,寒山寺的钟声……无一处不是历史的见证,无一处不是因人而成为古迹,让后人朝拜、瞻仰。这是一种文化建设,更是一种泽被当今泽被后嗣的大事。石刻字迹,亭台楼阁,随着岁月的风雨都可能湮没,而这种继承优秀文化的传统是不会消逝的!
而我们的读书岩呢?
而乾隆年间名嗓京城的铁笔御史谢济世的读书岩呢?
我,无言以对!
夜色渐浓时,我离开了沉寂的读书岩。我没有回头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