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的现代化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解读人的现代化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本源和基础,人才培养必须把人的现代化放在第一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肯定“人的现代化”这一内在价值,正是为了通过它来实现并外化为社会价值,因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竞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基本抓手,这已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状况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现代化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不适应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实现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这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笔者拟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人的现代化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领域里带有整体性变迁的一种现象、一种形式,是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有人认为,人的现代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狭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中,人的主体性又表现为人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更加自主、能动并且具有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也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人的现代化重视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崇尚发挥人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素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比,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在社会总体劳动链环中处于中后部,但他们处于一线的关键岗位,是一线的生产者、组织者和指挥者。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涉及诸多要素: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要符合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符合现代化人才的标准,他们不仅要具备特殊能力,即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职业能力,还要具备一般的知识、能力,具有现代化所需的综合素质。根据人的现代化的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能力范畴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它是基本的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活动中必备的基本素质。
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
在社会现代化这一大的系统中,人的现代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教育对于人的现代化有
着直接而巨大的贡献。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人的现代化的步伐密切相关。而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的现代化的要求,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从工具主义到以人为本 在工具主义这一人才培养观念中,人的自主性、自我发展是没有位置的。工具主义人才培养观念强调标准与效率,但却无法克服其本身致命的缺陷,即忽视了人自身的社会性、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片面强调人的工具性和效用性,缺少对人本主义的足够关注。所追求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对受教育者进行某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会劳动的工具,强调受教育者的机械服从和顺应,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际能力和个别差异性。这种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客体加以塑造,而不是当成教育的主体来加以培养,其塑造出来的人既缺乏主体意识,也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此外,过去过多地强调人才培养的工具价值,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受教育者应有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最终造成受教育者人格的欠缺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人的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技术人员和劳动者,同时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发展、丰富其完美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应是关注人本身,关注人与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技术只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因此,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它具体表现在:从满足受教育者被动学习和应付岗位需求转向满足受教育者主动学习和完善自我的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受教育者进行自主性学习,力求将技术技能的习得与人格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个体就业谋生、追求生活质量、实现社会价值和获得自主发展等需求的实现。
从单纯技能培训到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种“专才”式教育,它注重人才技术技能的“专才”化培养,内容和目标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技术技能要求,过分强调实际技能。这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与人的现代化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不相符合。人的现代化预示劳动者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这对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般知识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知识于新的环境;同时,劳动者可能不得不经常变换职业,需要进行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具备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使其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需要。人的现代化要求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仅指某项专门技能而是其综合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以满足其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基于这些考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在注重受教育者专门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职业素质上来,由只针对某个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培养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
从重传承到重创新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培养。它强调对教材和技术技能的被动接受,主要表现为唯上、唯书、唯权威。而人的现代化强调人的独立性,要求尊重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创造性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它是现代化人才必备的素质。人的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高新技术引领上,其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还是创造性应用,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要敢于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框架,将教育者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不仅要提高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更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受教育者大胆质疑,给他们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为他们设置自主创新的情境,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放到重要位置,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转变继承性教育旧观念,树立创新性培养新观念,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从划一教育到个性教育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把人看作简单的生产工具,把教学场所看成是人力加工厂,按物的生产原则来管理,施行的是划一教育。为了适应人的现代化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所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不同需要的人才,使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成为一个现代化真正需要的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由此造成个体在技能领域、专业领域的分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培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赋予其个体职业能力,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基于个人潜能和智力类型的多样性,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特点,从“帮助每一个人成功”的观点出发,有区别地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的不同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个性教育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弘扬自我的生成和塑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单纯强调受教育者具体的操作技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格和职业倾向,而要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为受教育者的特长发展、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将受教育者的爱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和独特个性,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在增强受教育者谋生本领的同时,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