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个人就业需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的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国家和地方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然而,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20xx年的统计数据,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思考。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1
.在校生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20xx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分析了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从20xx年的100.9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1006.6万人。需要注意的是,从20xx年到20xx年期间,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数量呈线性增长趋势。从20xx年到20xx年期间,在校生人数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图1)。20xx—20xx年,正值我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在校生人数稳步增加。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20xx年统计结果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从1600万(20xx年)增加到2238.5万人(20xx年)(图2)。
在校生规模的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受到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长期处于第四或者第五层次上。其生源多为本科线以下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综合素质相对于本科高校而言较低。而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更加会降低教学效果。随着近年来“三本”的出现,又有一批学生涌入高等学校,这使得高职(专科)院校的生源质量降低了很多。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2.专任教师数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20xx年发表的数据,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20xx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为8.7万人,20xx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为43.8万人,呈线性上升。然而,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增幅较小。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近几年专任教师从20xx年的46.3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153.5万人(图3)。师资力量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增幅大小上,同时,我国职业(专科)院校的师资也出现“五多五少”的现状。一是理论、教学型的老师多,技能、操作型的老师少;二是理论、文化课老师多,专业课老师少;三是教学课时多,教师数量少;四是硕士研究生以下学历多(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老师少;五是中低职称老师多,高级职称老师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工作强度也增大很多,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学生规模扩张导致了生师比较大。根据20xx年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从20xx年的21.34∶1增长到20xx年的25.69∶1(图4)。其中主要原因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从1600万增加到2238.5万人,学生基数增幅较大。从20xx年到20xx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从25.69∶1下降到21.34∶1。其中有两方面因素。第一,在20xx年到20xx年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逐年下降(2238.5万人下降到1755.3万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增加。这种结果固然可喜,然而,和高等学校生师比相比较,仍然高居不下(20xx年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68∶1)。
3.专业设置
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特点。根据国家20xx年统计数据,我国20xx年度全国高职(专科)院校中综合类大学为312所,理工院校543所,师范类院校仅4所(图5)。可以看出,其中理工类院校占所有高职(专科)院校的40.9%,综合类大学占23.5%,其他类高校共占35.6%,而普通高等学校则相对平衡很多(图6)。这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设置的专业在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实际吸引力。同时也导致了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数量较少。缺乏长远专业、品牌专业,反而注重于投资少、见效快、层次低的专业,对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有较为负面的影响。
二、解决措施与建议
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较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重新定位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我国劳动用人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劳动者的第一次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要为该学生以后的转岗、创业、继续学习做好充足准备。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不仅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需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不仅需要使学生获得第一技能,同时也要使其获得继续创新、继续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