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阅读《道德经》时,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所吸引。以下是我在阅读《道德经》时的一些读书笔记。
首先,我被《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思想所深深触动。道被描述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道是宇宙的规律和本质,是万物的根本之源。通过修行与顺应道,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由。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逐物质欲望所带来的焦虑和困扰,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和谐。
其次,《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的思维认为,要想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就,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事。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有时候无为而治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无为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放下个人的私欲和执念,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让我深思,或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控制欲和功利心,顺其自然地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长久的成功。
此外,《道德经》中关于谦逊和柔弱的思想也给我带来了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权力和强大,认为这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谦逊和柔弱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只有谦逊地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只有保持柔弱的心态,才能适应变化和克服困难。这让我明白,成功并不一定需要强大的力量,只要保持柔软和谦逊的心态,就能够赢得更多的机遇和成就。
总之,读《道德经》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智慧和哲理。通过对道的思考,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和谐。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我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顺其自然地处理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谦逊和柔弱的思想,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所在。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将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智慧和哲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篇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在阅读《道德经》时,我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所感染,以下是我在阅读《道德经》时的一些读书笔记。
首先,《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被描述为宇宙的根本,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它是宇宙的规律和本质,是万物的根源。通过修行与顺应道,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由。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逐物质欲望所带来的焦虑和困扰,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和谐。
其次,《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告诉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事,追求成功和成就。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有时候无为而治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放下个人的私欲和执念,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让我深思,或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控制欲和功利心,顺其自然地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长久的成功。
此外,《道德经》中关于谦逊和柔弱的思想也给我带来了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权力和强大,认为这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谦逊和柔弱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只有谦逊地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只有保持柔弱的心态,才能适应变化和克服困难。这让我明白,成功并不一定需要强大的力量,只要保持柔软和谦逊的心态,就能够赢得更多的机遇和成就。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通过对道的思考,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和谐。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我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顺其自然地处理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谦逊和柔弱的思想,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所在。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将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智慧和哲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篇三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
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现代汉语解读】
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滋养着世间万物,天地让万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世间的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之下,万物又有了各种功用。所以,世间万物尊崇“道”,也认为“德”特别宝贵。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却一直这样做。道孕育万物,德畜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养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保护。道产生万物却不去拥有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行。
【延伸解读】
这一章是老子关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的理论,是关于天之道特征的论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
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畜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事件中赋予“道”以形态,用“物”和“器”来涵养“道”。物,指物体的本身,实物。器,物体的功用、用途。
老子的世界观是这样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无名无形,不可捉摸的。而它落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具体的形态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分阴阳、混沌一体,这就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基础,开始有名有形,这个时候叫“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一”。因此,“道”与“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这个世界里的具体表现、实物存在。按照河上公的讲法,这“一”就是德,德开始畜养“道”所生成的混沌状态,不断让它增大,畜养它,然后开始分出阴阳,阴阳合一再变成一个新物质,是阴阳合一的物质。然后再生成了许许多多新具体的`物质。“三生万物”,也就是“物形之”。物体有了形态之后,便有了各种功用,成为有用的各种具体的“器”,称为“器成之”。
“道”是世界运行规律,无名无形,我们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外在表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是里面的内涵,而“德”则是外边行为体现的品德。我们明白了“道”之后,光懂还不行,如果不在具体的德行上体现出来的话,明白也是白搭。因此,悟道之人必须践行“道”,明白之后要说,让更多的人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做,要有具体的行动。那么践行的“德”越多,“道”就越巩固,这就是用“德”反过来畜养“道”。
因为万物由道生之、德畜之,所以万物尊重道与德。而这种尊重、尊贵并不是别人加封的,是自然形成的。
“爵”最早时候当一种鼎,这种“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说当年只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拥有这种鼎,这叫“爵”。后来引申为爵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崇高的地位。
道德为什么这么尊贵?是因为即使不给他尊贵的待遇与名位,人家也一直这样做,所以万物更加“尊道而贵德”。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对我们生活中的指导太有意义了。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我尽可能地做工作,不在意回报;另一种人是我就要这个爵,每做一点事我要这个回报,给我好的评价,给我点赞。如果你是领导,你会喜欢哪一种人?如果你是群众,你会喜欢哪一种人?
唐朝名将郭子仪大家都把他当做一个武将,其实他绝对是悟道之人,他的境界很高,他就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每次平叛以后,朝廷里的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不断地整他,结果释去兵权,让你回家了。别人会觉得不公平,气愤的不得了,所以当时还有一个名将叫仆固怀恩,他也跟郭子仪一样能征善战,但是因为不公平待遇,他就觉得气不过,最后也反叛了,最后他整个人生一败涂地。而郭子仪被释去兵权以后,他根本就不在意,而下次平叛的时候还需要他出来,结果一而再再而三,这样的人真的就会吃大亏吗?就在当年,郭子仪就成为大家的偶像了,全天下的老百姓看不在眼里吗?佩服他,尊敬他,这就是“道”的原则。没给我地位,但是我依旧这么做,一直这么做,很自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领导。所以郭子仪人生圆满,活了八十多岁,子孙满堂,家里边孩子都成才了,皆为国家栋梁,到哪去大家都尊重他。
长,就是让万物去生长。遂,就是成的意思。亭,指路边给人休息的建筑物,这里是养育的意思。毒,这里不作“毒害”讲,是养育、厚的意思,使它变得更加丰盛。覆,就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保护的意思,保护它、覆盖它,让它存活。“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的都是天之道对万物是怎么保护的,它对万物不断地养育、保护,让它生长得很好,这是“天之道”对万物的所作所为。所以老子讲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作为之后隐身于背后,不自恃功劳,这叫“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就是他带领大家往前走,他是这个首长,但是他不说我是主宰,我才是你们的主人,你们全靠我,而是尽量保护大家,让大家活得好。
“玄德”,很深远的德行,“玄”是高远、深远的意思。这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要求,也就是说领导者有这种符合天之道的态度以后,您做事会完全不同的,您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团结您所领导的群众,您就能做到,因为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所以人家会把你放到尊贵的位置上,这种尊贵不是强行要求的,而是您做到了德行深厚,人家都来追随您、成就您,所以这是真正的领导力。所以,人要像“天之道”一样,要默默做事,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功劳。
大部分人之间的智力其实没有多少差距,相差最大的是德行,做人的态度。做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团结周围的人,能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法则。我们都是普通百姓,我们就学这个。如果您对工作就像天之道对万物一样认真做事,不计回报,您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看到以后觉得你做得太好了,精益求精,做这么好,人家能不给你一个很高的评价吗?作者:高风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