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优质6篇)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篇一
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中,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了贫困的本质以及如何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尤努斯先生是孟加拉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和社会企业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格拉米恩银行”,通过提供小额贷款来帮助贫困人群脱贫。
尤努斯先生认为,贫穷的本质在于贫困人群缺乏经济机会和资源。他指出,传统的银行体系往往不愿意向贫困人群提供贷款,因为他们没有拥有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品。这导致了贫困人群无法获得贷款,无法开展自己的生意,进而无法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尤努斯先生创立了格拉米恩银行,通过提供小额贷款给贫困人群,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小型生意,从而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这种被称为“微金融”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书中,尤努斯先生还提到了社会企业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企业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社会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基本服务等方式来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通过阅读《贫穷的本质》,我对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贫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贫困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为贫困人群创造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获得自主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篇二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贫困问题的根源和如何解决贫困的途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是一位经济学家和社会企业家,他通过创办格拉米恩银行来帮助贫困人群脱贫。
书中提到,贫穷的本质在于贫困人群缺乏经济机会和资源。传统的银行往往不愿意向贫困人群提供贷款,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这导致了贫困人群无法获得贷款,无法开展自己的生意,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尤努斯先生通过创立格拉米恩银行,提供小额贷款给贫困人群,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小型生意,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这种“微金融”的模式帮助了大量的贫困人群脱贫,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
除了微金融,书中还提到了社会企业的概念。尤努斯先生认为,社会企业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社会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基本服务等方式来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通过阅读《贫穷的本质》,我深刻认识到贫穷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贫困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为贫困人群创造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尊严。我对尤努斯先生的理念和格拉米恩银行的模式充满了敬佩和希望。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篇三
一直以来,深感自己有很多思维方式是“穷人”的,并不是说好、或者不好,而是,没搞清这些思维的原因,可能会阻碍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前段时间弄了一本《贫穷的本质》看,有些收获,简记如下,提一句,书里对贫穷的定义是每天收入小于0.99美元的人群,全球有10亿,这是一批真的穷到基本衣食住行都成问题的人。
书中认为,贫穷最大的原因是,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所以会相信一些错误的事情,于是做出错误选择,显得短视。
对穷人来说,很多信息都不是免费的,一份报纸、开通网络都会成为一笔需要计算的开销,电视机就更不用说了。不过,穷人们就算买电视,也多数用于娱乐。穷人喜欢及时享乐,主要原因是信息缺乏导致了短视,本来日子就很苦了,不如花点小钱,买点今天的快乐,所以会花钱在一些零食、烟酒茶等物品上。书里分析,哪怕每天收入小于0.99美元,也是足以购买有营养保证的食物的,大约只要0.2美元左右,但穷人往往会买一些更贵,营养少,但口味好的食物。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穷人们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甚至陷入“没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工作,收入减少,食物没保证,体力精力更差”的恶性循环。
他们不愿意做“小投资”,是因为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都是今天花钱,今后收益的。
穷人们的短视,也有被动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往往要肩负着更多责任。他们享受不到很多公共设施,比如没有自来水,所以当政府对水进行氯化时,他们也无法受益。又如,他们没有退休计划和社会保障,需要自己存钱,于是不敢冒险(比如做生意)。
此外,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的陷阱,一旦穷了,就很难翻身。最值得探讨的一个例子就是“信贷”。穷人很需要“小额信贷”,常规的金融机构为什么不做?主要三个原因:
一是违约,穷人违约的概率很高,他们“破产”的概率更大,有时候是真的还不起了,有时候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珍惜自己的信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还是经常有道理的;
二是信息,给穷人贷款不像给大公司贷款,信息更加不对称,银行很难了解穷人的各种信息,从而,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三是管理成本,假设银行有一定金额的钱要贷出去,那么做小额信贷就会大大增加“笔数”,各种管理成本也就上去了,对银行来说,何必去碰这块业务呢。顺道提一句,互联网金融在这点上,也是可以有点作为的。
但是需求仍然在,所以出现了民间的利贷,为什么利贷做得起来?
首先必须“高利”,其实是用守约的还款来弥补违约的金钱损失。第二,和正规银行不一样,利贷的违约可以通过暴力来提高成本,通常,他们和社会合作,不还钱直接“砍手指、下胳膊下腿”什么的,对其他贷款者也能起到威慑作用。而穷人的信息,也不用怎么收集,管理也还好,通过小混混收款即可。
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就是通过非暴力的方法,做成了小额信贷,他的主要改进,是把暴力变成了“几人捆绑 + 道德约束”,借钱的时候,比如几个亲朋好友互相担保一起借,这样,一些信用不好的人,就很难找到合作者,比如对不还钱的人,主要采取去家门口羞辱、静坐的方式,让你在社区里名誉扫地……不管怎么说,比砍手好太多了。
各种可怜。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篇四
在朋友推荐下,买了《贫穷的本质》一书阅读,刚打开看时有点失望,这是一本与我浑身不搭界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真实生活及其贫穷本质,为从事慈善和扶贫工作的个人、团体及政府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什么形式的援助最有效?”我既不是穷人,也没有钱去做慈善。但可能正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阅读,使我看到一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如果上天有意让我先长见识后发财,一定不会辜负这本好书。
作者是两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费洛(法国)。他们在2003年共同创建了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一直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该实验室的任务是科学制定扶贫政策,从而减少贫困人口。《贫穷的本质》是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书中大量引用了非洲及南亚的例子。
我理解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很多学者认为有一个贫穷陷阱,即愈穷际遇愈差,从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其次,从穷人主观而言,常常存在目光短视的问题,这是由于信息不畅、缺少教育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他们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对疾病防不如治,没有存钱的坚强意志等等。
再次,从客观而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的地位。例如,金融业从成本考虑,不太愿意为穷人办理存款业务;从风险考虑,不太愿意提供小额贷款。在公共服务上,穷人由于被边缘化,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例如,他们没有自动扣除功能的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当市政府对水进行改造氯化时,没有自来水的穷人不能受益。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政治腐朽带给穷人生存压力。例如扶贫资金的监管等。
结合上述主客观因素,我们再来看两个贫穷陷阱的事例:一些穷人为了生存,努力白手起家,但由于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不足,大部分人做着相同的很小的生意,如开小超市,结果却赚不了。又例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迅速改变着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似乎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
最后,怎样解决贫困问题,此书探究性地提出:社会团体、政府、金融业的可行性改革,如政府完善社会保险,金融业对小额存贷款制度的改进等等。
阅读此书,我还获得了一些意外的知识信息,例如,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能力让每个人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这要归功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土豆的推广等。台湾地区在1968年就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世界上有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学者(如本书作者)、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起一项国际运动,旨在拓宽穷人获取储蓄账户的渠道。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篇五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他们被描述的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而实质上,这些对他们的看法无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普通男女实现希望、消除疑惑、弥补不足、满足愿望、坚定信仰、解决困惑。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空,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更不会向他们咨询其想法或计划。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很多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无须担心我们的明天是否面临生存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急用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不过,必须清楚的是,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机会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与我们有相通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
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每天微薄的收入对于他们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所有东西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他们常常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于是,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他们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更不要说给予自动交纳的退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你在大字不识的情况下,却要根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
这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化肥、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此外,贫穷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穷人之所以营养不良,是因为他们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物的口味怎么样。手里的钱越少,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特别是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味道不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他们。
于是,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篇失去机遇的土地。穷人往往会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学习的问题从来没有被放在是非突出的位置,在很多人眼里,学到什么比没有入学重要。然而如果学校里学不到任何东西,那么上学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毫无用处。市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私立学校之间缺乏一定的竞争压力,家长们也没有获取足够的指导信息。不过在这些之外,需要注意到教育所特有的一个关键问题,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是有价值的,但对于教育成果的具体期望会歪曲家长们的需求,这种期望包括公立及私立学校的价值、孩子们的成就,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浪费。
由于自我控制很难实现,自觉的决策者们就会采取其他行动,减少自己将来受到诱惑的可能性。但是,富人会根据目前的资本净值存下更多的钱,因为今天的存款是明天的资本净值的一部分。而对于穷人来说,除非他们能够依据动力与规则行事,拉近与目标的距离,否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会非常遥远。
在传统就业机会缺失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的立业冲动被更多地展现了出来,于是穷人们的事业苏护就是买到一份工作:自己的一份小生意,或者是去体制内。特别是对于政府工作的特别强调表面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放弃生活里的激动人心。可是,面对“政府办事不养人”的时代,他们这样子,真的能靠得住么。
对于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时可能需要举杯一种稳定感。至于那些看不到自己未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人,他们可能总是不愿继续努力,其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支出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这就是为什么一份搞工作如此重要。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
穷人拒绝计划,更讨厌规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东西会有什么效果。他们的首要选择永远都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
穷人往往把钱花费在昂贵的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穷人应对风险的所有方法一般都很昂贵。
……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在加上一点援助(一条信息、一点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真正有用的放肆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
摆脱贫穷的不存在最好的办法。一方面,一个问题的答案,只取决于你所谓的"效果"是怎样的。而另一方面,最好的敌人,往往就是更好。并且,即便我们对待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冷静的认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这可能仅仅意味着,我们能够遇见自己会在哪些方面遭遇挫折。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制度,制度最基本的概念:制度规定了参与的准则。这一概念包括了以往分析中的大部分概念;我们也不能只依靠控制消费和收入,人们虽然对价格很敏感,但对收入却不敏感;我们更不能只依靠政策,如果正常不能被正确地实施,计划得再周密完好的正常,也不能发挥作用。而不幸的是,政策的意图和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若想使世界上最重大的问题取得突破性精湛,必须要逐步积累、认真思考、细致实验和合理执行,虽然这看上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实中,这并不是制定政策的常用方式,发展政策的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场场争论,似乎都是以证据的不可依赖性为前提的:能被证明的证据是一种妄想,最多只能是遥远的梦想,或是一种自娱。政策制定者和顽固的顾问更倾向于去继续研究,而不是寻求证据。但是,无论怎么样,这种急促没有任何益处,毫无道理。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篇六
一、世界上大部分穷人凭借体力劳动都能吃饱饭,不会挨饿。而且还有余款,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是一直处在贫穷的水平线上?
当他们吃的饱饭后,他们会选择些价格高口味好的食品,这种摄入卡路里低。除了主食花费,还有其他花费如糖等。如果他们选择以高性价比比,高卡路里健康食品为主,如土豆,每天都吃,他们就能省下一笔钱,然后用这比钱做点其他的。但他们受不了每天都吃这么乏味的食物,所以他们会选择贵但可口的食物。
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使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而穷人在没有收音机或电视机的情况下,可能在节日上花的钱更多。
二、政策要简单明了,最好能用一句话说清,或者引导(以利诱之)
贫穷的人,受过的教育少,有些甚至不识字。你发传单给他,他也看不懂,最好能用一句话说清楚。比如接种育苗,只能预防某些疾病,有很多疾病无法预防。而没受过教育的父母并不一定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孩子接种后仍未能避免一些疾病。因此,当孩子接种后仍然得病,家长就会觉得自己受骗,可能决定以后都不再让孩子接种。
而花费一点小小奖励,就能大大提高穷人参与的积极性。因为这些奖励,是今天可以拿到的。而接种育苗的好处,只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所以人们会拖延。(人们重视短期利益,这与人类从远古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关。远古时期,祖先的首要目的是解决温饱,这属于紧急而又重要的事,而重要不紧急的事,他们是不会考虑的。到现在,人们才开始重视重要不紧急的事,如读书、健身等,但从远古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纠正过来。这种今天付出了代价,只在未来某天才会实现的,人们虽然知道有好处,但还是会抗拒、拖延,而专注于当下能立即获得好处的)
在举个例子,穷人家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打工赚钱,而不去读书。如何让孩子上学?政府应从经济角度考虑,让父母觉得送孩子值得,即补上孩子去读书而没有打工赚的钱。这种叫做“有条件现金转移”。贫穷家庭会得到某些救助,但前提是要让孩子定期上学。如果孩子上了中学,或者女孩上了学,家长就会得到更多的钱。不管家长怎么看待教育,只要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送孩子上学就会受到损失,就达到目的。
三、越贫穷的人,思想越传统。
越贫穷的人,受的教育越少,思想越受传统的禁锢。发展中国家的人由于医疗制度不健全,寿命较短。年轻人会吸食毒药而逃避贫穷带来的压力,很容易被毒药夺走生命。家人会根据传统为这些死去的人举行隆重的葬礼。一场葬礼可能会花费该家庭40%的年收入。于是,更多的家庭成员会抱怨吃不饱饭。也就是说,葬礼的花费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葬礼所花的钱越多,来年就越艰难,他们的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辍学,出来打工。然后容易被教坏,或者逃避压力,吸食毒药。然后死在毒药上,家人会悲伤的举行葬礼。如此恶性循环。
四、穷人生孩子是为了养老。
穷人会生很多孩子,然后选择一个聪明的,让他继续读书,其余出去打工赚钱。孩子就是他们老了以后的保障。而在发达国家,他们不需要生孩子来养老。这要归功与社会保险及医疗制度。
因而,要想降低生育了,就是让人们觉得没必要生很多孩子。这就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或养老金)或发展金融业。
五、每位穷人都是天生的生意家。
只要有一笔运作资金,每位穷人都可以做生意,卖水果、卖零食。发展起来容易,但他们很难把生意做大。因为潜力有限,竞争大。此外,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做大生意还需要懂得管理或其他方面的技能。这些,他们都不懂,所以他们的生意一直处于小规模。并且他们不会为生意投入那么多钱和精力。穷人有多种赚钱方式,白天开店,晚上街边卖东西。(淘宝的伟大之处,在于让很多人省下一笔开店资金,而且管理简单。在那个时代,只要开个淘宝店,努力下就能发财。)
六、为什么穷人贷款,利益会那么高?
贷款要担保,富人违约的概率低,即成本低。假设贷款给一个人100元,要拿回110元,即10%的利息。贷款给穷人,如果有半数人违约,为了维持运营,就必须提高利息,即20%的利益。并且在贷款时,还要调查借贷人的信息,时刻关注借贷人的动向,防止跑路。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和人力。收集信息、监督穷人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的成本,是导致贷款给穷人利息高的主要因素。
穷人很少能把钱存下来,一是穷人想买的东西较为昂贵,而他们钱太少。目标太遥远了,于是穷人觉得买不起不如去喝杯酒。二是穷人在考虑到未来,每次的选择都是艰难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大脑会产生皮质醇使穷人做出更冲动(任性)的决定。
七、个子高的人,收入越高。
个子高的人,表示孩子在童年时期摄入了充足的营养,发育良好,而且家里有钱供他上学。他会更加聪明,挣到更多的钱。
八、制定政策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这三个问题瓦解着可以帮助穷人的各种努力。意识形态,公有制、非公有制。无知,领导拍脑袋决定,把市场理想化,把人抽象化,从没考虑到是否可以做到。惯性,即把自己的思维代入穷人的思维,认为自己能做到,穷人也可以的,比如接种育苗。
九、改善穷人生活的五个方面。
第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穷人不明白接种的好处,而不让孩子接种,导致孩子染上疾病花费大量钱治疗。
第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而穷人生活本来就很困哪,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饮用自来水是否卫生,如何存钱养老,是否该让孩子上学等等。
第三,服务穷人的市场很少,或者在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如针对穷人的医疗保险市场,贷款等。
第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人们总会认为政策实施,就会达到理想效果。而没有考虑到制定政策出现的错误。比如人们总期望护士能完成普通人无法胜任的工作,但从没有人想过护士的工作职责如此荒唐。
第五,人们会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成自我实现的语言。孩子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认为他不够聪明,最后他们都真得变的不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