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期的物理教案【推荐6篇】
高一学期的物理教案 篇一
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
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规律。
2.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概念,复习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特性。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和现象。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准备一块平面镜和一束光源,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2. 准备一个玻璃棱镜和一束光源,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四、实验操作(30分钟)
1. 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块平面镜和一束光源,通过调整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 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棱镜和一束光源,通过调整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们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五、讨论和解答(10分钟)
1. 学生们就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师进行答疑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六、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强调光的反射和折射的重要性和应用。
高一学期的物理教案 篇二
探究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2. 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 培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2.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1.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和意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准备一个小车和一块光滑的水平面,演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2. 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弹簧,演示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3. 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斜面,演示牛顿第三定律实验。
4.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四、实验操作(30分钟)
1. 分组进行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小车和一块光滑的水平面,通过调整小车的初始速度和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 分组进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弹簧,通过调整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小车的质量,观察小车的加速度和受力情况。
3. 分组进行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斜面,通过调整斜面的倾角和小车的质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和反作用力。
4. 学生们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牛顿运动定律的规律和应用。
五、讨论和解答(10分钟)
1. 学生们就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解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师进行答疑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六、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高一学期的物理教案 篇三
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卫星的线速度,在所有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线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开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7.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计算环绕速度
高一学期的物理教案 篇四
一、设计思想
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与旧教材相比,能获得具体的轨迹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无法证明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笔者通过简易自制器材,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自己获得如何画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还通过当堂设计自行车挡泥板,以便学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知识有价的感受。还要求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挡泥板验证自己的设计作为课外作业,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发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
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
模块的知识内容有三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章引);2、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响,虽然学生在第一模块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
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3)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圆周运动轨迹中规范地画出速度方向;
(4)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3)尝试用物理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高一学期的物理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高一学期的物理教案 篇六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4、受力分析的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总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按次序画出物体实际受的各个力,为解决这一难点可记忆以下受力口诀:
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
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
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