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优质6篇)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 篇一
标题:《孔乙己》教学设计与实施
引言: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酒保”,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哀和无奈。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小说的封面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对小说内容的猜测。
2. 阅读(15分钟)
让学生默读小说《孔乙己》,并在读后整理出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理解。
3. 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悲哀。同时,教师还应重点解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4. 课堂讨论(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就小说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再次强调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类似题材的作品,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表现,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记录和个人写作的形式进行评价。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 篇二
标题:《孔乙己》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孔乙己》这篇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分析:
1. 学生对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不深入,无法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生缺乏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和理解,无法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3.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做到深入挖掘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对策建议:
1. 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共鸣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导读、解读和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三、实施步骤:
1. 设计多个层次的阅读任务,包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探究主题等。通过多次阅读和讨论,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共鸣和理解。
3. 在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通过导读、解读和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的形式进行评估,以及对学生的作品和写作进行评价。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运用“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与形象。
【教学步骤】:
1、集体忆读有关手的文学作品,并出示细节的定义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2、请同学们再读《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
3、 分组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析其作用。把写到手的相关内容加以解读,可以适当加入想象用具体的文笔描写出来,配图画 。老师板书,剖析人物。
4、造成孔乙己如此性格命运,难道真是这只“手”之罪吗?还有哪些无形的手将孔乙己推向死亡之路呢?挖掘主题。出示“有形的手”“无形的手”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上一堂关于“手”的课,老师有一双手,请前排同学观察,说说这双手的特点。这是一双瘦小的手,一双沾满粉笔灰的手,一双因长期写字变形的手,一双因粉笔灰而粗糙的手,一双温暖而有爱的手·····那么,我们来看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手,你读出了手背后怎样的深意?《一面》中一双为革命辛勤工作身体瘦削的手,《甜甜的泥土》中离婚妈妈对孩子的思念、母爱的体现。
二、明确学习任务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手中窥人。 我们读一遍:“从手看孔乙己”。
三、再读重点:
请同学们再读《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描写”。
1、找出有关手的句子。
(1)、请大家用跳读的方法圈点批注。请同学说出写手的句子,并分析手的功用。
(2)、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手的功用是什么?仿造例句说。
例子:便排出九文大钱——有了几个钱,做姿态,摆架子,写出了他的虚荣和穷酸气,是一双在短衣邦面前摆阔的手。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展示,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总结得正确而全面。
生:(小组展示)
a、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生活所迫,一双用来偷书的手。
b、便替人钞钞书———不爱劳动,不懂得营生,一双用来替人抄书的手。
c、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读书人的象征,一双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手。
d.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热心教小孩识字,善良,一双用来蘸酒写字的手。
e.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善良、幽默,一双用来罩茴香豆碗碟的手。
f.先是写服辩,后来是打——偷东西被打,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
g.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生活贫困潦倒,一双用来摸出钱的手。
h.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受伤惨重成了残废人,处于死亡边缘,一双用来走路的手。
2、写“手”:大家能否将这些手再做细致的描绘出来,可以适当加入合理想象,一两句话即可。
3、 我们挑出主要的几句来分析,同学们能不能给他配张图,简单勾勒一下就好。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好吃懒做,追求功名,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心地善良死要面子,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师: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手的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物,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甚至还可以揭示深刻的主题,这里的手是一双意蕴颇丰的手,手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爱慕虚荣、或自欺欺人、或自命清高、或心地善良,或鄙视劳动……这是一双受到严重摧残的手。手的功能变形是他的灵魂的扭曲,身心的变形让他的手完全丧失了正常的功能。让我们分明看到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足迹。
四、拓展延伸
师问: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双“有形的手”将孔乙己推向死亡的边缘,变成一个垂死挣扎的陌路人。那有没有一些“无形的手”“隐形的手”加速了孔乙己死亡的步伐呢?
生答:周围的人,小伙计,掌柜的,酒客们。
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渐渐丧失了良知和仁爱,变得冷漠无情,弱者并不值得同情,倒是取笑的对象。不光展示了悲哀的孔乙己更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众生相,哄笑之声迭起,更显出忧愤如此之烈,悲啊,悲凉悲哀悲痛!孔乙己,再见了,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
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 篇六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 重点和难点: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
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
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说明:
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 基本教学流程:
(一)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 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
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 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 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 教师作引导,明确:
(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
(2)熟悉内容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阅读小说的第一步骤;二是对小说的情节有所感知,为落实有关知识打基础。
提出列提纲的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来理清小说情节结构,要求复述是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交流的需要。
(三) 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环境。
1、 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何特点?
2、 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有关环境的知识。
说明:
这一环节是为了落实有关小说环境描写的知识及对其作用的认识。教会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小说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可启发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从小说的内容中寻找依据。特别是从不明显的,容易疏忽的内容中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特点。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关系联系起来。
要顾及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必须在大量的学生活动之后,再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传授方法。
(四) 提出突破口
1、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几个画面,为每个画面编个小标题。
2、 集体讨论。
(1)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遭此不幸?
(2) “我”、孔乙己各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3、 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说明:
经过前两步教学流程,学生已对小说的情节、环境的特点有所了解,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并通过比较,了解人物的不同作用,学会确认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再次细读课文,加深对主要情节理解。第二步,通过讨论认识人物形式及其作用。在比较中认定主要人物。第三步,得出结论,归纳方法。
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的活动,讨论要充分,结论才容易被接受。
(五) 归纳、巩固。
1、 由学生自己归纳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2、 交流后,老师小结。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起复习巩固作用。让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收获,培养善于疏理及时小结的好习惯。为了弥补缺漏,强调方法,教师有必要作最后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