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精简3篇)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篇一

骑桶者,拥有自由的力量

【导语】《骑桶者》是一篇由朱自清创作的散文,通过描写一个乡村少年骑着木桶在雨水中奔驰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骑桶者》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展示一张骑桶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自由的思考和向往。

【阅读】

1.课堂阅读:学生分组阅读《骑桶者》,并作简要的读后感。

2.整体阅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章,理解主旨。

【理解】

1.学生交流:学生课后感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自由的内涵和价值。

2.讲解主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主旨和情感表达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拓展】

1.思辨能力培养: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界限和约束。

2.审美情感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自由的文学作品,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自由的重要性和价值,并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的自由,字数不少于300字。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篇二

自由的奔放与限制

【导语】《骑桶者》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个乡村少年骑着木桶在雨水中奔驰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内涵和界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的内涵和界限。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由表达。

【教学重点】

1.理解自由的内涵和界限。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由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展示一张骑桶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自由的思考和向往。

【阅读】

1.课堂阅读:学生分组阅读《骑桶者》,并作简要的读后感。

2.整体阅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章,理解自由的表达方式。

【理解】

1.学生交流:学生课后感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自由的内涵和界限。

2.讲解自由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由的不同层面和内容。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自由的内涵和界限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拓展】

1.思辨能力培养: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界限和约束。

2.审美情感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自由的文学作品,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自由的奔放与限制,并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的自由,字数不少于300字。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篇三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导读: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

  因肺痨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卡夫卡)

  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可能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

  (2)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

  明确:两者都有可能。

  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觉得围裙上有煤灰想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我”借煤的失败又该如何理解?

  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他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我”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而且“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是个畏缩、自卑的小人物。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看到、听到,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5)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三)关于小说中的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

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五、板书设计

  骑桶

  表面原因:物质困乏,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畏缩自卑,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虚构骑桶飞翔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设计(精简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峡》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三峡》教案设计1【学习目的】1、朗读课文,...
教案大全2011-08-06
《三峡》教案设计(精简6篇)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优质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案大全2014-04-05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优质3篇】

语文百花园七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彩3篇】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七”的五个栏目共安排了六项内容。“语海畅游”安排的是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源,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并认读带有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几个汉字,体会...
教案大全2013-08-03
语文百花园七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彩3篇】

“怎样预防火灾事故”消防安全主题班会教案(优质3篇)

消防安全主题班会:《怎样预防火灾事故》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时间: 学生人数: 引言:火是一种自然现象。驯服的火是人类的朋友,它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火如果失去控制,...
教案大全2012-03-06
“怎样预防火灾事故”消防安全主题班会教案(优质3篇)

游戏捉蝴蝶教案【最新4篇】

小孩子看见会飞的东西的时候,常常会感兴趣,幼师们可以利用这特点给他们锻炼身体。今天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游戏捉蝴蝶教案,仅供学习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游戏捉蝴蝶教案一 活动目标 : 练习原地向...
教案大全2012-05-04
游戏捉蝴蝶教案【最新4篇】

苏州园林教案(精简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
教案大全2018-06-07
苏州园林教案(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