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彩6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一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我一直致力于寻找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优秀作品。最近,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名字叫做《种树郭橐驼传》。这本书由著名作家王小波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坚持和奉献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郭橐驼,一个生活在北方边陲的小村庄里的普通人。他的家人和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因为他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也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郭橐驼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他告诉郭橐驼一个关于种树的故事。
故事中,老人告诉郭橐驼,种树需要耐心和坚持。一棵大树不是一天长成的,需要经过风吹雨打和岁月的洗礼。但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果实。听完老人的话后,郭橐驼决定改变自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郭橐驼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种植了一片小树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环境。在他的努力下,小树苗们逐渐长大,郭橐驼也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通过《种树郭橐驼传》,我希望能够引导孩子们明白勇敢和坚持的重要性。不要害怕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你有梦想,有勇气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孩子们明白奉献的意义。无论是帮助别人、改善环境还是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一个小小的举手之劳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首先,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阅读这本书,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我还计划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乐趣和意义。比如,我们可以一起去植树活动,为学校或社区增添一片绿色。
通过这些活动和教学,我相信学生们能够从《种树郭橐驼传》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敢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二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寓言小说,通过一个关于种树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勇气、坚持和奉献的重要价值观。
在这个物质社会,我们常常追求金钱和名利,却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和价值的追求。《种树郭橐驼传》给予了我们一个深思的机会,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所拥有的,更在于他的勇气、坚持和奉献。
故事中的主人公郭橐驼是一个普通人,他生活在北方边陲的一个小村庄里。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没有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勇气。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郭橐驼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他告诉郭橐驼一个关于种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种树需要耐心和坚持。一棵大树不是一天长成的,需要经过风吹雨打和岁月的洗礼。但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果实。听完老人的话后,郭橐驼决定改变自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郭橐驼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种植了一片小树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环境。在他的努力下,小树苗们逐渐长大,郭橐驼也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通过《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明白勇敢和坚持的重要性。不要害怕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你有梦想,有勇气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本书,让孩子们明白奉献的意义。无论是帮助别人、改善环境还是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一个小小的举手之劳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阅读这本书,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乐趣和意义。比如,我们可以一起去植树活动,为学校或社区增添一片绿色。
通过这些活动和教学,我们相信学生们能够从《种树郭橐驼传》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敢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阅读初体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习案】——再读课文,高效预习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寓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繁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郭橐驼()伛偻()佝偻()
名我固当()窥伺效慕()早实以蕃()木寿且孳()
其莳若子()好烦其令()勖尔植()
缫而绪()遂而鸡豚()辍飧饔()
2、根据提示,选择下列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
以(A.连词,又,并且,表递进并列关系;B.连词,表修饰关系;C.连词,来,用来,表目的;D.凭,介词)
①且硕茂,早实以蕃()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③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郭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整理相关文言知识点:提示: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⑤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1】故道风烟在,翁仲【2】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3】。
注:【1】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2】翁仲,传说是秦时巨人。【3】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字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①这首诗从题材上看应属于(类别)。(2分)
②本诗颈联(五六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特点?试说说其妙处。(4分)
③是什么促使诗人“垂泪千行”?请结合全诗加以剖析。(4分)
【探究案】——研读文本,探究深化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东晋“五柳先生”陶渊明就在归隐后专门在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朋友索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而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州边”的说法,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关于种树的文章,看看柳宗元对于种树有何独到的见解。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一、翻译下列句子,总结文章思路:
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2、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3、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本段主要意思是:
4、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5、视驼所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本段主要意思是:
7、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8、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介绍种树要领〗
9、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10、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1、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1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13、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4、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本段主要意思是:
15、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16、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17、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18、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9、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本段主要意思是:
20、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最后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写作目的)
二、再次朗诵全文,快速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段:本段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第二段: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第三段: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
方法:郭橐驼,
他植者,
态度:郭橐驼,
他植者,
结果:郭橐驼,他植者,
第四段:将种树管树之理运用到吏治中去。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四
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理解思想内容,归纳言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体的内涵,结合其体特点,理解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
二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家、诗人,是唐代古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以明道”的学主张,对当时的“古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具佳,就散说,形式多样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思考讨论问题)
1、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强化表达效果。本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课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可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
3、对照课后题目,通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补充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增进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中唐,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 三)出处与作者:柳宗元(773—819),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尉、监察史里行等职。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他参加了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罢宫市,出宫女,限进俸,减租税,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调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韩柳”。他的作品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能无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说理透辟,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量。他写作的一些讽刺寓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也为后人广泛传诵。有《柳河东集》。
(四)疏通课文: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原文)郭橐(tuó)驼(tuó),不知始(当初、原来)何名。病(作动词,生……病)偻(lǚ脊背弯曲,驼背),隆然(脊背高高突起的样子)伏行(弯着腰走),有(有点)类(似)橐驼(驼驼)者,故(所以)乡人(同乡人)号(作动词,取绰号)之(称他)“驼”。驼闻(听说)之曰:“甚善(很好),名(称呼,动词)我固(本来、的确)当(恰当)。”因(因而)舍(丢掉)其(自己的)名(真名),亦自谓“橐驼”云。
(段意)1节介绍人物身世(豁达乐观)
(分析)提问:1. 得名由来?明确:驼背,取绰号。
2. 人物性格有何特征?明确:豁达乐观。
(原文)其(他的)乡曰(叫作)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以……为业)种树(动词,以种树为业),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作为观赏游览的)及卖果者(种树卖果营利的人),皆争迎取养(争着迎接和雇佣)。视(看)驼所种树,或(即或)迁徙(移植),无(没有)不活,且(并且)硕茂(高大茂盛),蚤(早)实(结的果实)以(而)蕃(繁多)。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窥伺(暗中观察)效慕(效仿羡慕),莫(没有谁)能如(赶得上,及)也。
(段意)2节引出种树行家(种树能手)。
(分析)提问:1.人物有何特长?明确:种树能手
2.用哪些方法突出他的技术?明确:1侧面烘托:“争迎取养”。2正面突出:“硕茂,早实以蕃。”从成果看其技艺非凡。3对比反衬:“莫能如”对比反衬出他的技艺无与伦比。
3..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明确) 本节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原文)有问之(有人问他),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活的时间长)且(并且)孳(zī生长得快)也,能顺木之天(生长的自然规律),以(来)致(获得)其(它的)性(树木的特性)焉尔(语气词,表示肯定的可译为“罢了”)。凡植木之性(大凡种树的规律),其(它的)本(根)欲(要)舒(舒展),其(它的)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旧,旧土),其筑(捣土)欲密(坚实)。既(已经)然(这样)已(通“矣”,了),勿(不要)动(再动它)勿(不要)虑(再犹豫),去(离开)不复(再)顾(回头看),其(那)莳(shì移栽、栽种)也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其(那)置(搁置,指栽好后放在一边)也若弃(像抛弃了它们),则(那么)其(它的)天者(天然的品质)全(保全)而其(它的)性(本性)得(得到形成)矣。故(所以)吾不害(妨害)其(它的)长(生长)而已(罢了),非有能(能力)硕(使……大)茂(使……茂)之(它,代树)也;不抑(抑制)耗(损耗)其(它的)实(果实)而已,非有能(不是有能力)蚤(使……早)而蕃(使……蕃,繁多)之(代树)也。他植者(其他的种植的人)则(就)不然(这样),根拳(拳曲,伸展不开)而(又)土易(换了新土)。其(那)培(培土)之也,若(如果)不过焉(不是过多了)则(就是)不及(不够)(若不……则:如果不是……那就是……)。苟(假使)有能(能力)反是(和这种做法相反)者,则(那么)又爱之(它)太恩(情深、用心),忧(担心)之太勤(勤快)。旦视(早上看)而暮抚(傍晚抚摸),已去(已经离开)而(却)复(又)顾(回头看)。甚者(更有严重的)爪(用手指甲去掐,名作状)其(它的)肤(树木表皮)以(来,连词)验(检验)其(它)生枯(是活着还是死了),摇(摇动)其本(它的根)以(来)观(观察)其(它的)疏密(是疏松还是密实),而(可是)木之性(树木的本性)日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离(背离,丧失)矣。虽(虽然)曰爱之,其(这种做法)实(实际)害之;虽(虽然)曰忧(担心,忧虑)之,其(这样做法)实(实际)仇(仇恨)之。故(所以)不我若(不如我)也,吾又何能为(做什么)哉!”
(段意)3节畅谈种树经验。
(分析)提问:1.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几方面?
明确:a广为争迎取养。b.成活率高,故茂,早实以蕃。
2.作者写种树技艺高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天致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3.文中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明确:其基本原理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而木之性早已离矣”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体现这段话的中心旨意的话是哪一句?
明确:分三个层次:a.指出郭橐驼种树好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这段的中心论点。b.从正面说明郭橐驼种树能顺天致性的态度和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顺天致性的态度。类比要爱护百姓和让百姓休息生养。c.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者使木性日离的态度和方法。
拳、易、过、不及:是马虎态度(即不及)
方法:视、抚、去、顾。
结果:性日离。
危害:害之、仇之。
5.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实现种树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祥写“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态度与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第2、3层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表现种树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主要通过橐驼的种树态度和方法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和方法说明种树道理。
6.他植者不合这一原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明确:两种态度——
a.马虎态度(不及):根拳,培土或过或不及。
b.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过分):旦暮视,去而顾,爪其肤,摇其根。与下段“长人者好烦其令”对应。
7.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的马虎的态度而详写太恩、太勤的态度?
明确:详细写这种态度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主旨是要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这一主旨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恰相类比,详细写是为了引导、强化突出主题。
8.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种树的正确性?
明确: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驼驼种树方法与他植者进行对比。
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力铺陈、郭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文章是以种树类比治国,因而大力铺陈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就阐述了养民治国的道理,就是阐发文章主旨。
(原文)问者曰:“以(用)子(你)之道(的道理),移(移到)之(代词,指代种树的道理)官理(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理:治)可乎?”驼曰:“我知(只知道)种树而已,官理(当官治民)非吾业(不是我的职业)也。然(然而)吾居(居住)乡(乡间),见长(zhāng)人(治理人民的官长)者,好(喜欢)烦其令(频繁的发布命令),若(好像)甚怜(爱)焉(他们,指爱护百姓),而(可是)卒(最终,终于)以(以此)祸(使动用法。使遭祸)。旦暮(早晚)吏来而呼(呼叫)曰:‘官命(政府命令)促(督促)尔(你们)耕(耕种),勖(xù勉励)尔(你们)植(种植),督(督促)尔(你们)获(收割),早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的头绪),早织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而(通“尔”,你们)幼孩(小孩),遂(长,喂大)而(通“尔”,你们)鸡豚(tún小猪)’。鸣(鸣击)鼓(锣鼓)而(来)聚(聚集)之(他们,击(敲击)木(木梆子)而(来)召之(召集他们)。吾小人(我们小老百姓)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g早饭)以(来)劳(慰劳)吏(官吏)者,且(尚且)不得暇(空闲时间),又何以(又靠什么)蕃(使……蕃,繁衍生息)吾(我们)生安(使……安定,安顿)吾性(我们的性命)邪(呢)?故(所以)病(穷困、困苦)且(并且)怠(懈怠)。若是(像这样),则(那么)与(跟)吾业者其(副词,难道、或许)亦有类(类似,近似之处)乎?”
(段意)4节官府繁政扰民。
(分析)1. 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借橐驼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铺陈郭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长人者好烦其令”,与第3节“爱太恩,忧太勤”相对应。至此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完成从植树到治民的过度,用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之道类比治民之理。
用种树 类比 治民
顺木之天致木之性 : 顺民之天致民之性
莳也若子 : 爱民如子
置也若弃 : 让百姓修养声息
种树马马虎虎 : 不顾人民死活
爱太殷,忧太勤 : 长人者好烦其令
木性日离 : 民病日急
害树仇树 : 害民仇民
用类比方法,通过写种树说明养民治国的道理,类比能加强说理的形象性,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十分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原文)问者曰:“嘻(笑声),不亦(也)善(很好)夫!吾问(请问)养树,得养人术(得到养民的方法)。”传(传播)其(他的)事(故事)以(来)为(作为)官戒(当官者的鉴戒)也!
(段意)5节问者意外收获。
(分析)点出作者以种树之道类比治国之道的写作目的。全文从橐驼其人,说到种树之道,再转到治国之理,最后从“养树”“养人”两方面收结全文,点明题意,这样以写传的方式进行说理,从一个普通劳动者来阐述治国养民的主张,很有说服力,这也是本文一大特点。 从结构看,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第三段是“转”,第四段是“分”,第五节是“合”。章法分明,过度自然,意理贯通。
(五)课文分析:
1.体裁:带有寓言性人物记传,实际是一篇议论文。
2.中心议题:揭露时政弊端,论述为官治民的道理。本文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养民之理于种树之道当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政乱令烦的弊病给人民带来的祸害,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养民”治国思想,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论证方法:用种树道理说明治民道理的类比论证。本文名为传记,实在说理,名为记人,实在记言,采用的基本手法是类比,见第三部分分析。
4.层层对比。 本文关于如何种树的道理,主要是通过橐驼和“他的植者”对比说明的,见第二段分析。另外,从总体看橐驼“病偻”种树之“顺天致性”与“长人者好烦其令”之者也存在对比的关系。
“驼背、违天害性、烦其令、违民天害民性”对比“人不能违天害性,种树不能违天害性,治民不能违天害性”,任何事物都要顺天致性,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有哲理意义。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六)总结扩展: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附一: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 顺木之性 效果 设事喻理:
“幻设为文” (养树)全其天性 早蕃硕茂 停止扰民
“以寓言为本 “治人 顺民之意 宽简为政
(鲁迅语) (养民 休养生息 安吾性蕃吾生
附二:(译文)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骆”了。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象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换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与此相反的人,却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头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又有什么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然而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好象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灾祸。每天早晚,差吏来到村中喊叫:‘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抚育好你们幼小的子女,喂养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击鼓让人们聚集在一起,一会儿敲木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晚饭、早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象这样,那就与我们行业的人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颇有感慨地说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戒鉴。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
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
(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
(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见附件)
(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
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三、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