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后赤壁赋》教案设计【优秀3篇】
粤教版选修《后赤壁赋》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设计:《后赤壁赋》导读与赏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 学习《后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后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 理解《后赤壁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文学鉴赏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手法。
3.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杨炯。
2. 引导学生回想《赤壁赋》,了解《后赤壁赋》的前后关系。
Step 2 学习文本(20分钟)
1. 分段导读《后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赋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2. 分组讨论,探讨《后赤壁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Step 3 分析文本(30分钟)
1. 介绍《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象。
2. 分析《后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讨论赋中的诗意和美感。
Step 4 写作训练(3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要求他们根据《后赤壁赋》的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2. 学生互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3.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评价。
Step 5 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总结《后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读、分析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后赤壁赋》。通过分析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通过情境导入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粤教版选修《后赤壁赋》教案设计 篇三
粤教版选修《后赤壁赋》教案设计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通过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掌握本文的景语特点、作者的情感。
2、体会孤鹤象征意义及文末梦境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思;
教学难点:
1、通过作品了解苏轼儒道兼济的思想
2、比较阅读
一、导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佑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回顾文言知识点。
四、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正音、评价)
明确:第1、2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第3自然段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第4自然段梦见道士化鹤
从游记的角度把它化为游前、游中、游后三部分。
五、分析游前,带领大家一起分析,而游中部分由大家自主完成赏析。
1、生读1、2节,其余同学找出这一部分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乐
分析:第一小节交代了时间,还有一段典型的景物描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这样的氛围使主客都觉得不尽兴,这么好的景色现在就回家,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才有了下文,接下来第2小节中,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归纳:所以"乐"从何来①景美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起雅兴而游 乐)
读这部分时语调应该是欢快的。(齐读这一部分)
2、学生自主完成游中的赏析。基本格式:我觉得这一部分作者的心情或感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①江山不可复识
(生1)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为何如此?水落石出。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生2)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生3):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赋中我们讲过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黄州并不是世外桃园,苏轼在这里过得
并不舒心,转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归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
②历幽景而恐
(生4)为了解忧,亲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没有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运,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摄、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凶险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险峻,阴森的。
(生5)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
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总结: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 历幽景而恐)
③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 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所以他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 这也造成作者心情转向"悲"
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兴全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样是任小舟自
由漂流,却和前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形成鲜明对比。
到此写了重游的经过,作者的感情也由乐转悲
再次齐读此部分,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3、本是乘兴而来,理应兴尽而返,如今却是兴味索然,难道真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吗?
(1)接下来有两个字既概括了环境,又点明心理特征--寂寥!
(2)接着写了几件事?
明确:1)、夜逢孤鹤2)、梦会道士 讨论: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概括:而且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 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
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道家 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无论对梦还是对鹤作者的描写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但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何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而我们刚才讲他对道家又有了迷恋。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
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作者以此结尾,真是一笔双关,意味深长啊。(逢孤鹤而梦 梦道士而惊)
六、《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七、齐读全文,读的时候注意文体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
八、总结全文。
最后,我们请出一位名家--余秋雨,看看他对苏轼的"了悟":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九、布置作业。
板书:起雅兴而游 乐
历幽景而恐 悲
逢孤鹤而梦 空
梦道士而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