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优秀读书笔记1500字高中作文【精简3篇】
《复活》优秀读书笔记1500字高中作文 篇一
《复活》是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段悲惨的婚外情为起点,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主人公的复活,展现了人的悔过与救赎。
小说以卡廖洛夫和阿纳托利为主线,讲述了卡廖洛夫在农村法庭审判委员会工作时,与一位名叫卡什特拉的妇女发生了婚外情。卡什特拉是一个受封建道德束缚的女人,她为了逃避婚姻的束缚,选择了与卡廖洛夫发生关系。然而,卡什特拉最终被丈夫发现,她被迫离开卡廖洛夫,回到了丈夫身边。这段婚外情的背叛和分离,使卡廖洛夫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中。
小说的第二部分讲述了卡廖洛夫在圣彼得堡的生活。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追求着身体上的欢愉,但内心却深感空虚和绝望。在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卡什特拉,并得知她已经成为了一位妓女。卡廖洛夫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内心深处的爱意再次被唤醒。为了得到卡什特拉的原谅和救赎,卡廖洛夫决定放弃他的放荡生活,投身到社会改革的行列中。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卡什特拉的复活。她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身心的磨难和思想的觉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农民,通过他的引导,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最终,卡什特拉决定将自己的一切财产捐给了农民们,并投身到改革运动中。通过她的复活,卡什特拉得到了内心的救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复活》通过主人公的复活,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同时,小说也提出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复活》,我不仅对俄国文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部作品让我思考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和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错误,但只要我们愿意悔过和救赎,就有可能实现内心的复活和真正的幸福。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希望能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复活》优秀读书笔记1500字高中作文 篇二
《复活》是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震撼和思考。
《复活》以一个悲惨的婚外情为起点,展现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主人公卡廖洛夫和卡什特拉之间的婚外情让我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在封建社会,人们被束缚在礼教和道德的桎梏之下,不能真正追求自己的内心真实和幸福。卡什特拉为了逃避婚姻的束缚,选择了与卡廖洛夫发生关系,但最终却被迫回到了丈夫身边。这段婚外情的背叛和分离,让我深感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的第二部分讲述了卡廖洛夫在圣彼得堡的生活。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追求着身体上的欢愉,但内心却深感空虚和绝望。这一部分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表面上,卡廖洛夫过着放荡的生活,似乎很快乐。但他内心深处的空虚和绝望却无法被外界的享乐所填补。这让我意识到人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和深沉。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卡什特拉的复活。她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身心的磨难和思想的觉醒。在一个善良的农民的帮助下,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通过她的复活,卡什特拉得到了内心的救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这部分让我对悔过和救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错误,但只要我们愿意悔过和救赎,就有可能实现内心的复活和真正的幸福。
通过阅读《复活》,我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部作品让我思考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和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错误,但只要我们愿意悔过和救赎,就有可能实现内心的复活和真正的幸福。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希望能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复活》优秀读书笔记1500字高中作文 篇三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复活》读书笔记1500字,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复活》读书笔记1500字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思想的结晶,是他文学艺术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读了这部小说,深为其细腻的手法,锋利的笔触所震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上流社会的公爵,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正是曾经被他的一个姑娘,并造成她怀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将她扫地出门。玛丝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婴院的途中死掉,从此她逐步坠入堕落的深渊,落入妓院过起了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聂赫留朵夫逐渐发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玛丝洛娃同时也是为自己减轻罪行的艰辛之路,就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都得以复活。
然而出自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之手的作品绝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惨曲折的爱情故事。《复活》花费了他从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心已经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当时社会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复活》一书是借托两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正反映被欺压的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乱的上层社会和官场。
托尔斯泰笔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平民女子,是俄国社会中最为普通的一员。一开始她是一个天真纯洁活泼开朗的少女,结果遇上上层社会的聂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抛弃,被赶出家门接着沦落为妓女,最后又受人诬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审员的误判、法官的不负责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亚服苦役。这一系列的打击,经历的种种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上层社会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和官僚主义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但是整个过程中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贵的善良,她关心监狱中受尽折磨的无辜的人们,并要求聂赫留朵夫去帮助他们早日离开监狱。并且在发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之后也从心底里原谅了他。最后从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复活。这些也代表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我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书,千万不能忘了他的细腻,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不可以一掠而过的,不然你会损失很多。其中,当玛丝洛娃作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时,她对路人的轻蔑目光毫不在乎,可是当一个买煤的乡下人走到她身旁,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戈比时,她却脸红的低下头去。这个羞涩的表情像一束光芒,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她的灵魂,露出她纯洁的天性。这处伏笔预示她的灵魂必将复活。我认为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怀之情。
再说说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说中的经历比玛丝洛娃更为复杂。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题深刻形象。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艰难途中,他游荡在各种官员之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官僚以权压人的荒诞行为和有钱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还走访玛丝洛娃的家乡,看到他从未看见过的触目惊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讨的妇女……此时,他又唤起了少年时代的灵魂,坚定地站在了农民的立场上,决心将农民的土地还给农民,这件事在上流社会中引起了如同暴风雨般的强烈争议。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不再追求无欲享受,从豪华的庄园搬出、将随身带的钱财分给穷人、将土地分出。在上流社会过惯了那种奢侈挥霍的生活,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这不只感动了玛丝洛娃也是感动了读者,作者也正是借此表达对社会觉醒的呼吁。
经历了千万曲折,不论是玛丝洛娃最终的复活,还是聂赫留朵夫的努力执着,在我们看来他们最终都应该幸福地在一起,然而结局是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或许是玛丝洛娃不想阻碍聂赫留朵夫的前途,或许是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成全,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忘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复活》1500字读书笔记
“对了,这个人就是她。现在他已经清楚地看出来那使得每一张脸跟另一张脸截然不同的,独特的,神秘的特点,这是灭一张脸成为一张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不能重复的脸。尽管她的脸容不自然地苍白而且丰满,可是那特点,那可爱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仍就表现在她的脸上,她的嘴唇上,她的微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而含小的目光里,不但她的脸上而且她的周身都流露出来的依顺的神情里。”作者托尔斯泰高超的艺术才能再这短短的几行字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描写玛丝洛娃被申判的第6——9章中,作者将司法界的黑暗内幕暴露给世人看,原来这帮“气度很是威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司祭等,都是一些好色,嗜酒,玩忽职守,勾心斗角,夺人私产,亵渎教义的衣冠禽兽。这里有全景式的描写,各色人等一一“出场”,井然有序,毫无顾此失彼杂草无章的感觉;有细节的精读精彩细绘,如庭长偷税漏税的健身运动,与情人约会前的激动心理,副检察官“那只空着的手甩来甩去”的重复动作,还有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聂赫留朵夫的颤动的心理描写等等,都细致入微,挥洒自如。
《复活》讲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使他最后开始过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法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不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改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的灵魂得救了。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宣扬“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也体现了这一点。《复活》的“种子”是托尔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名著。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曾经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
我想起了董必武说过的一句话:恶风纵使推千浪,正气终能慑百邪!
《复活》的读书笔记1500字左右
在复活一书中,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的形象阐述了托尔斯泰作为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与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动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现。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击的沙俄统治阶级熏陶下腐朽靡烂的恶。
大学时期的聂赫留朵夫热情而单纯,象牙塔中不谙世事的少年脑中灌输着在当时俄罗斯算得上不切实际的,及其理想主义的名主理念。虽然出生于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统的沙俄是不可与统治阶级分割的一分子,但聂赫留朵夫仍坚定不移地反对着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为被剥削的农民、工人呼吁正义,争取改革。
然而,参军后,聂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败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马斯洛娃身边后将她诱奸致孕又用100卢布打发抛弃了她,使她被扫地出门,生活困苦,领了黄色执照开始妓女生涯。
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丝,被诱奸后生活急转直下。但她不同于苔丝,因为苔丝于艾里克是罂粟般引诱其堕落,让其甘心于沉溺罪恶中的禁果;而马斯洛娃于聂赫留朵夫,是救赎,是药引,是他获得精神上新生的灯塔。因为他,马斯洛娃不再相信“上帝和爱”,不再相信美好存在于世间。这个因自己的孽障沦落烟花之地,勾栏之中,被彻底地伤害而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女子,唤醒了被动物面支配的聂赫留朵夫残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开始了为马斯洛娃上诉,从而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间百态,产生对沙俄社会的反思与痛恨,直至获得马斯洛娃的原谅,散尽家财与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道路。而马斯洛娃也在原谅聂赫留朵夫中复活了自己。
全书中,最令我恐惧的不是沙俄统治的残忍不公,不是社会底层人民饱受剥削虐待的凄苦生平,而是这些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彻底的,悲哀的空虚。托尔斯泰曾描述马斯洛娃作为妓女的生活,下午起床,挑衣服,吃油腻的甜食,与鸨母吵架,傍晚纵情享乐直至凌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风雨中的车站失去了信仰的马斯洛娃,仿佛也失去了灵魂。于彻骨的麻木与放荡中,马斯洛娃只是个挖掉了精神的躯壳,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意识,以一个渺小的,兽性的姿态存在着。这恐怖的空虚蔓延着,不仅在底层人民中出现,也更在贵族,这些因腰缠万贯连基本的谋生工作都不需要实行的游手好闲者们中出现。托尔斯泰也在文中借聂赫留朵夫问道,受苦的意义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于我而言,这就是为什么马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触动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虚,才能够真正的活,名曰“复活”。空虚是这些可怜人们逃避难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径。聂赫留朵夫也一样,他困惑于社会中如此的苦难与不公之意义,彻夜翻读圣经焦急寻找答案,得出结论为,要克服如此的苦难与罪恶,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这具有浓郁__熏陶的思想却也不失为真理,归根结底向上帝忏悔是为了寻求宽恕。承认并知晓了自己的罪恶,继而寻求某种更高精神存在的宽恕,受害者的宽恕,或自我宽恕,但宽恕并非包庇。承认罪孽,并带着罪孽活下去,无论你是信徒或无神论者,这都是通往心灵净化的唯一道路。西蒙松之类的革命者攻击的是制造社会性麻木空虚的源头,即封建体系。而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代表了千万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没有能力或不愿倾其所有来改变全社会的人民。在政教合一,_根深蒂固的沙俄,托尔斯泰创造此二人的意义是,个人信仰与忏悔,宗教主义的路途,才是绝大部分麻木而无力改变社会的民众寻求解脱的方式。面对俄罗斯民族深沉的苦难,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淀给出的解决方法,尽显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从个人的精神上解救这个他所深爱的民族,而非社会性的改革。
个人宗教主义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烂的社会体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变体系之前,人民的唯一救赎。这就是我眼中,复活的主旨。
高一:李扶烟
《复活》读书笔记1500字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开始其实很简单:十年前,聂赫留朵夫真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他正读大学,是一个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七年前,聂赫留朵夫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这时在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后,诱奸了她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悲惨的境地。
就像是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男人所勾引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但深刻的作家,却能在俗套的故事里,开始不一样的灵魂探险。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曾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里沉湎声色;一个曾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七年的妓女生活中麻木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简单的快乐。
但一个突发的案件,玛丝洛娃被诬陷谋财害命并送至法庭审判,而聂赫留朵夫正是该场的陪审员,在这样一个猝不及防的时刻,两人重逢了。时隔多年,那个少年,成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到处卖弄风情的妓女,事隔多年,两人都变了模样。隔着沧桑曲折的人生,隔着苍茫的岁月,隔着时间织成的冰冷屏障,命运可笑的安排两人重逢了。
此刻,坐在陪审团里的聂赫留朵夫心情沉重,百感交集,良心深受谴责,她如今万般悲惨的遭遇,皆是他种下的恶果。他痛苦、懊悔,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精神的人渐渐战胜兽性的人,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复活了。
精神的人一旦苏醒,他对一切的感觉都不同了,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他看清自己的贵族生活靠的是农民的血汗,而农民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低劣生活;他看到贵族阶级肮脏、卑劣的生活趣味;他看到封建官僚残忍暴戾、背信弃义、麻木不仁、贪赃枉法的丑恶嘴脸;他看到为了维护专制政体而用来欺骗和愚弄人民的官办教会……他常常有羞愧的感觉,他认为自己作为贵族阶级的一员,也是卑劣可耻的,于是他放弃土地,遣散仆人、离开阔绰的家,搬进公寓,抛弃贵族生活,陪同玛丝洛娃一起流放西伯利亚。
“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成不变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的,有凶恶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热情如火的,有冷若冰霜的,等等。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如火的时候多于冷若冰霜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活着或者聪明的,说另一个人是凶恶的或者愚蠢的,那就不对了。然而我们总是这样把人分类。这是不合实情的。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冰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人的本性的胚芽,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在有些人身上,这种变化往往特别急剧。”
——摘自《复活》
而玛丝洛娃,最初因为想起过去的事太痛苦,就尽量不去想,浑浑噩噩,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她陷落在命运的沼泽地里,沉溺、沉溺、再沉溺,直到聂赫留朵夫对她伸出了手。她开始回想起过去,她精神的人也渐渐苏醒了,同时在监狱和流放途中那些革命圣徒的思想与行为也感染了她——原来在沼泽地里,也可以仰望星空。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却拒绝了他求婚,因为她认为这对他是一种拖累,而不是幸福,她不愿接受他的牺牲,为了使聂赫留朵夫得到完全解脱,玛丝洛娃嫁给了一个服苦役的政治犯西蒙松。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这篇读后感我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天,我一直在想,我学到了什么?恰好前几天,我爸给我发了一段微信“很多人常常抱怨生活不公平,这是当然的。生活本来就不公平。有人生活在富足的生活里,从小口含金汤,有人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从小忍着饥饿......”这是文字的前半段。南朝齐梁的范缜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家,杰出的无神论者,在《梁书·范缜传》中记录了一段对话:
「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坠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大致意思就是,各人的命运,正如那一树飘落的花朵,有的花瓣由于风拂帘帷而飘落在厅屋内,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则因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中,所以贫富贵贱各个不同。是的,资产阶级的聂赫留朵夫们,无产阶级的玛丝洛娃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不过贫富贵贱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正如《简爱》里简·爱所说:“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是的,虽众生的肉身境况各不一样,但灵魂是平等的。这也将是我穷尽一生要去守护与尊重的。
其实我还想说说我爸给我说的后半段话:“既然出身无法选择,那就努力去改变。只有努力奋斗过的人,才能得到幸福。”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与失败,有的只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每一个你羡慕过的人,都是像你开始努力的样子一样,只是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选择了默默地咬牙坚持,逼自己学会坚强,努力奋斗。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先付出什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至,一切根源在自己。去奋斗吧,去努力吧,去追寻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想命运会善待努力奋斗的人。也许有一天,我走过的路,会成为回忆里的风景;我所有的经历,会成为我的财富;我曾经的负担,会成为我的礼物;我吃过的苦,会照亮我未来的路。我想不止我一人,我的父母,也在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复活读书笔记2000字
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在学生时代有粗略的读过,却没有耐心的去将它看完,至今仍是一个遗憾。工作后,借着学校所举行的读书活动的良好契机,我决定再一次领悟《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从近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文学来看,能与托尔斯泰比肩同声者,实无几人。《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复活》的简要内容是: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叶卡捷琳娜•玛丝洛娃被控偷窃嫖客二十五百卢布的案子,陪审团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发现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同她在狱中相见,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后来,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道德都“复活”了。有个好的结局。
小说名曰《复活》顾名思义,其中必有人“复活”。那幺“复活”的人究竟是谁呢?是聂赫留朵夫?还是玛丝洛娃?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对此,评家众说纷纭,不过,细品全书后,就会有所知晓。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有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大家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他结婚。比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应当说,在这一点上,“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同样,女主人玛丝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复活”历程。不过,她的“复活”却完全没有聂赫留朵夫的那种赎罪的味道。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之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索要卢布。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并提出同她结婚的要求,这一切引起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玛丝洛娃便逐渐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苏醒过来。聂赫留朵夫第三次见她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聂赫留朵夫在日记中说她正在“复活”,的确不无道理。不过,玛丝洛娜的“复活”虽始自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引起的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但她的最终完成却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触之后。她受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夫,却不愿因此耽误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或者说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
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幺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幺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比如,每当聂赫留朵夫思考、阅读、谈论上帝、真理、财富、贫困的时候,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有点儿可笑的,母亲和姑姑会以一种温和的嘲讽的口吻称他为我们最可爱的哲学家;可是当他读长篇小说,说淫秽的话语,上法剧院看轻松喜剧并开心地讲剧中的情节的时
候,大家反而称赞和鼓励他。当他认为必须节省开销,穿旧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怪癖和标新立异,而当他把大笔的钱用于打猎,或者用于布置一间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的时候,大家却称赞他的鉴赏力,送给他许多荒唐的东西。当他是个童男,并想将童贞一直保持到结婚的时候,他的亲人担心他的身体是否有毛病,当他的母亲知道他从同事手里夺过来一个法国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并不感到伤心,反而高兴。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儿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结婚,心里却感到恐惧。聂赫留朵夫起初作过抗争,但抗争起来煞费力气,结果,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别人。不可否认,玛丝洛娃的命运也是由社会背景造成的,本来一个纯情的少女却沦落为一个妓女。因此,我们读文章时,特别是小说,不要随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复活》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华美的诗章之一,值得我们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