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实用6篇】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一
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它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和道德行为准则。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重视并传承好我国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文化。
首先,传承民风民俗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它凝聚着人们的共同情感和思维方式。在传承民俗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参与各种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加深对共同文化记忆的认同,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其次,传承民风民俗可以培养人的优良品质。民风民俗中蕴含着许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尊老爱幼、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民俗,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传承民风民俗可以保护和传扬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果不加以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将逐渐消失。因此,传承民风民俗不仅可以守护文化遗产,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些独特的文化魅力。
最后,传承民风民俗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民风民俗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通过传承民风民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之,传承民风民俗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传承民俗的过程中,努力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之花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二
民风民俗与现代社会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民风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民风民俗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给传承民风民俗带来了困难。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大,人们的时间都被各种工作和学习所占据,很多人已经没有时间去参与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现象。
其次,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给传承民风民俗带来了挑战。现代社会以多元文化为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传统的民俗习惯可能显得过时或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承民俗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
再次,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给传承民风民俗带来了机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更加方便地了解和传播民俗文化。通过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民俗的过程中,从而保护和发展好我们的民风民俗文化。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传承民风民俗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行为,更是一个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是传承民俗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民风民俗的重要性,从小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总之,传承民风民俗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民风民俗文化,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寻找平衡点,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民风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四
“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
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栗粟族,阿昌族,德昂族… 云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需要切生去看,去听,去感悟。应为云南风景数不胜数,丰富多彩,就用德宏举例诠释云南角落美。
云南德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孔雀之乡”,“日光之城” ,小小城市,各种民族和谐,快乐,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劳做,长久以来,走了她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 金孔雀,展翅开,傣家的竹楼,傣家的小竹帽”…听这首歌,我总会有身处其景,听着娓娓动听的葫芦丝,看着温文尔雅的傣家少女竹楼河边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万人狂欢“泼水节”,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觉,这个节日有美丽传说。泼水节向她们泼水,是发表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样样好的意思。她们她们在歌在舞,她们民族独特的舞姿,伴随圣水,一起狂欢三天。驱走夏日的炎热,迎来清凉夏日。 节日说了,下面说说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马当先的应该是烤乳猪,皮脆肉鲜,在家独特沾水,风味十足,回味无穷。然而,萨斯这道美味佳肴也是当仁不让的,她永远吃不腻,吃了还想吃,爬朗菜,牛犊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乡 ”,美在勐弄,有原生态风景,有回味无穷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赛,也在冉冉…… 民风民味,非一般感觉,身处其景,民情暖暖。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五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六
寿县春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
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春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春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 “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
“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