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优选3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篇一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讲述了一群学生在一位非传统的教师的引领下,追求自由和梦想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于教育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教师约翰·基廷将自由和创造力放在首位,他鼓励学生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教导他们独立思考。这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让我深受触动。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约翰·基廷的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追随他人的期望。
其次,电影中的学生们在约翰·基廷的影响下,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物,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组成了一个秘密的诗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让我感到震撼。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被社会和家庭的期望束缚,迷失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而电影中的学生们通过约翰·基廷的启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并勇敢地去追求。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
最后,电影中的结局让我深感惋惜和思考。在众人的压力和社会的期望下,约翰·基廷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对现实的绝望和逃避。这个结局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悲伤,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对于个体的独特性和梦想如此不宽容。我们应该给予每个人追求自己梦想的自由和支持,而不是将他们困在期望和规范的框架中。
通过观看《死亡诗社》,我对于教育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应该给予他人追求梦想的自由和支持,而不是将他们束缚在期望和规范的框架中。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激励我去思考和行动,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追求梦想的人。
《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篇二
《死亡诗社》这部经典电影通过讲述一群学生在一位非传统教师的引领下探索自由和追求梦想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看电影后,我深受启发和思考,对于教育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约翰·基廷教师以他非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鼓励学生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教导他们独立思考。他相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这种积极的教育态度让我深受触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迷失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而约翰·基廷的教育方式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其次,电影中的学生们在约翰·基廷的影响下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物,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组成了一个秘密的诗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让我深感震撼。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因为社会和家庭的期望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迷失了对生活的热情。而电影中的学生们通过约翰·基廷的启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并勇敢地去追求。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
最后,电影中的结局让我深感惋惜和思考。约翰·基廷在众人的压力和社会的期望下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对现实的绝望和逃避。这个结局让我感到非常悲伤,同时也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对于个体的独特性和梦想如此不宽容。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被期望和规范所束缚。
通过观看《死亡诗社》,我对于教育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应该给予他人追求梦想的自由和支持,而不是将他们束缚在期望和规范的框架中。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激励我去思考和行动,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追求梦想的人。
《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篇三
《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电影《死亡诗社》是北美高中的电影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高的评价。电影中,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贵族学校,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是新来的基廷老师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虽然这些“离经叛道”的教育方法,激活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春风化雨般让学生对学习着了迷,却因为不符合学校与家长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而糟到学校和家长的反对。在尼尔家长扼杀他的兴趣导致尼尔自杀之后,基廷老师被当作替罪羊而开除掉。在基廷恋恋不舍地离开时,孩子们深情而绝望的呼唤声永远回响在教室里……
我想看了这部电影,大家可能有两方面的认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在西方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电影所反映的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与我们的现在情况是有点相似的,都是比较注重传统守旧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现实中我们老师及学生对教育的渴望,与电影中师生的渴望也是比较相似的。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评价,网络上有大量的影评,不再赘述。这里,我想通过几个人的例子来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第一个人是欧阳代娜。在她的经验中有三句经典“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步”,“在继承与扬弃中探路”,“在开创中阔步”。她原本不是教师,经历过多种职业之后,在鞍山十五中搞了8轮15年的教育实验,自编教材、自创教法,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她曾经让自己初三的学生参加考高语文考试,高出高考平均分10分多。这一切源于她曾经在“延安抗小”的学习经历:“学生们可以自编教材,要了解什么知识,就走到社会上,向各部门去‘采访’。比如要了解社会治安,学生们就去公安局采访有关人士。自然课讲到大豆,孩子们就亲手种植大豆,观察它的叶子和根系……”
第二个人是孙维刚。他是一名普通数学老师,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学校领导商定了方案,实施了从初一到高三大循环教育实验,搞了三个轮回,将教学与生活融入到学生中去,让那些“只拥有一只翅膀的天使们”(原本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的“双差生”)“拥抱着飞向天堂”,将原本招生困难的北京22中学变成一所“名校”。他的3轮实验班一步一个脚印,方法措施日益完善,教育效果明显,素质教育和文化课成绩都突出。特别是他的第3轮实验班,班级40人,有22人考入清华北大,轰动全国。他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第三个人是蒋自立。我们的恩师,他在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把自我教育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使之与他我教育形成互补。他的教育工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用行动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启自己的教育实验,仅仅班会材料、班级活动记录本就写下几十万字,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总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被推广到全国。
与以上类似,李镇西老师从年轻时候就有点“叛逆”,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长期坚持下来,取得很大成就。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无不是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他们提升了自己,影响了很多人,也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其实,我们有很多一线老师也在做一些改革与创新的尝试。但是,时代不同了,由于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更加日趋完善,实际我们一线老师拥有改革与创新的机会不是多了,而是更少了,也更加困难了。我们现在经
常呼唤“大师”,呼唤教育实践家,但是他们都要从教育的一线中走出来。或许,我前面列举的前辈们是时代的产物,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在历史中留下庄重的一笔。我们也有很多一线老师正在向前辈们学习,如果我们现在不从实际出发、结合现状努力实践,我想我们的困难比他们还要大,因为来自社会和学校的种种约束可能会导致教育创新的中断,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去尝试。那些通过几个月到一两年就完成的各种“课题研究”,与前辈们动辄十几年的实验、反思、比较、总结、再实践、反复论证等研究相比,显得多么浅薄而寒酸,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会使用自己“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我们很多老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初,都曾经拥有很多憧憬和向往,都曾经有过很多“叛逆”想法或行动。我们也曾经充满激情地去做,然而我们都曾受到过挫折,也曾经迷茫过。正如黎辕老师刚才在群中所问“到底基廷老师做的对还是错?”其实,对与不对,都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念。如果基廷老师做错了,那么《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就不可能放到北美高中的教材中。无疑,在西方发展的某一阶段中,教育的问题也曾经很突出,甚至在今天,电影也具有现实的`启发与教育意义。电影中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毕竟我们国家还处于转型期,客观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教育问题与矛盾。我认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或许,这样的电影也能走进我们的教材中,间接反映我们的思想观念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有人说,古今中外,教育的创新从来都来自民间。尽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总是伴随着伤痛,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还是要多一些信心,从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创新,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经过努力,我们也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激活他们的天性,做一些对孩子们非常有益的“其他事”。
或许,我们需要未来家的眼光、改革家的气派、实干家的精神,在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站到时代的前列,陪着孩子们一起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