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姥姥的剪纸有感(精彩3篇)
教姥姥的剪纸有感 篇一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我记得小时候,每当姥姥给我讲述关于剪纸的故事时,我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兴奋。姥姥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剪纸艺术家,她的剪纸作品精美绝伦,每一张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品。
姥姥从小就对剪纸艺术充满了热爱,她的手指灵活而熟练,每一次剪纸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她想要表达的意境。我还记得姥姥曾经给我讲过,剪纸艺术是她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她的老师是她的父亲,也就是我曾经的外公。外公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剪纸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当地乡村非常有名气。姥姥告诉我,从小到大,她都跟着外公学习剪纸,外公不仅教给她剪纸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她剪纸的精神和意义。
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姥姥常常跟我讲述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她告诉我,剪纸最早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民间,而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和特色,这也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姥姥还告诉我,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象征和寓意。许多剪纸作品都寓意着吉祥、美好的愿望,比如双喜剪纸象征着幸福和团圆,蝴蝶剪纸象征着自由和美丽。
通过姥姥的教导,我逐渐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我看到姥姥手中灵动的剪刀在纸上舞动,我都会被她的技巧和创造力所震撼。姥姥常常教我如何剪不同的形状和图案,她告诉我要有耐心和坚持,只有不断地练习和探索,才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剪纸艺术家。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但是我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却从未消减。每当有机会,我都会和姥姥一起剪纸,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剪纸艺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通过剪纸,我和姥姥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剪纸艺术,将姥姥的教导传承下去,让这一美丽的传统艺术在我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教姥姥的剪纸有感 篇二
剪纸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在我的记忆中,姥姥是一个拥有剪纸艺术天赋的人。她的剪纸作品精美绝伦,每一张都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姥姥剪纸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凑到她的身边,聚精会神地观察她的每一个动作。姥姥手中的剪刀舞动起来,快速而准确地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仿佛是一位魔术师在表演魔术般令人陶醉。姥姥总是会给我剪一些小动物和花草,每一次她的作品都让我惊叹不已。
通过姥姥的教导,我了解到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巧,更是一种寓意和象征。姥姥常常告诉我,剪纸作品代表着吉祥和幸福,每一个形状和图案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姥姥教我剪的双喜剪纸代表着幸福和团圆,蝴蝶剪纸象征着自由和美丽。通过剪纸,我不仅仅学会了一种手艺,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姥姥的剪纸作品不仅仅是一张张纸上的图案,更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的体现。姥姥常常告诉我,剪纸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通过剪纸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自己的作品传递出一种美丽和希望的力量。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姥姥的剪纸艺术对我的影响依然深远。每当我看到姥姥的剪纸作品,我都会被它的美丽和艺术价值所震撼。我决定将姥姥的教导传承下去,继续学习和探索剪纸艺术,让这一传统艺术在我的手中继续焕发光彩。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剪纸艺术传递出爱和美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姥姥的剪纸有感 篇三
教姥姥的剪纸有感
上周,通过集体备课,执教了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12课《姥姥的剪纸》。作者笑源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因为是和杜老师同题异构研讨,所以在她备课研讨时,我还在反复研读文本中,到底如何解读文本呢?
通过反复研读,自己对文本的确实能够深入理解体会了。于是我抓住了文末的一句话为主线,以“有声有色”为抓手,来回忆姥姥剪纸的画面以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然后,通过“刷刷”的剪纸声来串联课文的第二、第三段(因为课文的第二、第三段各有一句话含有“刷刷”)。线索有了,于是开始了教学设计。
在第一课时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抓住第一自然段,帮助学生理清三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再仿说,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以剪纸为纽带的浓浓祖孙情以及作者对姥姥的深情思念,对亲人的感恩、对童年的眷恋之情。课堂中,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成为了课堂教学
的主旋律,成为感悟作者和姥姥之间浓浓亲情的一把钥匙。反思:
一、对于类似于《姥姥的.剪纸》这样的长文本该如何处理?
高年级的课文篇目越来越长,当我深入其中的时候,总会觉得这里也好那里也好,想要借助这个文本给学生的似乎很多很多。就像《姥姥的剪纸》一课那样,这边的字词要抠一抠,那边可以想象说一说,只觉得内容太多,教不完,所以也就有了一二两课时这样的划分。但仔细想来,这样的划分却是第二课时失败的地方之一。
我想长文本短教需要找准精当的切入点,要在把握主体的前提下,提炼出一两个看似平易却能牵动全篇的问题,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聚集于一点。而每篇文章“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关键点是不同的,需要老师的一双慧眼。
二、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教师对教材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之后,如何让学生也能感悟到呢?在教学中,我过度关注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也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投入其中的状态不是很热烈,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有机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中理解,着实是个难题。
我想,范校引导我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或许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学习了杜郎口中学、天卉中学和前景学校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后,我想,我们确实到了应该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作出变革的关键时刻了。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的展示的舞台,把我们的课堂还给学生,让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成为学生积极踊跃、主动学习的讨论、表达的声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