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夏日绝句》有感(优选3篇)
教学《夏日绝句》有感 篇一
夏日绝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夏日的美景和人们的愉悦心情。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以及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教学《夏日绝句》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夏日的美景,通过文字勾勒出了蝉鸣、莺飞、花开的生动画面。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个词语,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夏日的气息,想象自己置身于这个美丽的场景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开发和拓展,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其次,教学《夏日绝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首诗以四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每一句都非常简洁精炼,却能够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境。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句的用词和句式,让他们思考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技巧,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教学《夏日绝句》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这首诗描绘了夏日的美景和人们的愉悦心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课堂上,我通过朗读和解读,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作者的用心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启发和培养,他们能够更加敏感地察觉和欣赏美的存在。
总之,教学《夏日绝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以及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这首诗的教学,学生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我相信,诗歌教学将会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教学《夏日绝句》有感 篇二
在教学《夏日绝句》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刻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和魅力,还发现了一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首先,我通过生活化的引入让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在课堂上,我会向学生介绍夏日的特点和美景,让他们感受夏日的气息和温度。然后,我会播放一段夏日的自然声音,如蝉鸣、鸟叫等,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夏日的声音。通过这种引入的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进入诗歌的世界,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我会通过细致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夏日绝句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夏日的美景和人们的愉悦心情。在课堂上,我会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分析每个词语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蝉鸣、莺飞和花开对应的意象,以及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通过细致的解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用意。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创作。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夏日的感受和观点,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们可以写下自己眼中的夏日景色,或者描述自己在夏日中的心情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总之,教学《夏日绝句》是一次富有收获的经历。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和魅力,还发现了一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我相信,通过诗歌的教学,学生们的思维和情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夏日绝句》有感 篇三
教学《夏日绝句》有感范文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本次赛课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自己教学后,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1、学生有预习和没预习,得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因我所试教的班级差别大,一个是比较内向的五(4),一个是比较活泼的五(5),所以,同一课文处理完全不同。
五(5)班布置预习:先读熟全诗,然后纠正个别句子节奏。要求学生拿出纸笔,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个别字词,进行预习,把预习内容写出来。不懂预习的,把你的问题提出来。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也把问题写出来。这么做,主要是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到底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还存在多少问题,同时,笔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避免思维偷懒。十分钟之后,把这些纸条收上来,表扬预习很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预习内容读出来,老师再做点评补充。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好之后,再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先交给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之后,再由老师讲解。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五(4)班布置预习:把项羽的生平放在课前,通过了解项羽并查阅项羽的作品之后,再具体探究《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一些比较有气节的成语。课前直接先提出问题,老师按照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然后再把重点的知识点落实清楚。
这两种的处理感觉都比较好,师生互动比较和谐。后来在自己班执教的时候就综合了这两堂课预习的长处。
看来,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突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其道理的。
2、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五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
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的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的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是拘与形式非常的实在。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于是我搜集了五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了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可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配上旋律把《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可以归结果来看,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出报刊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会不很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