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精简3篇)
读《论语》有感 篇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著作。读完《论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这些智慧和价值观念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还能对我们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论语》中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论语》中的一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待人以诚,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深刻的。我们常常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可能会对我们不友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恶性循环。只有我们自己做到真诚待人,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此外,《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家庭、友谊和社会责任的教诲,这些教诲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孔子曾经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父母,孝敬他们。这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只有我们尊重父母,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才能在社会上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之,读《论语》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读《论语》有感 篇二
《论语》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宝藏。读完《论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温故而知新”,这让我深受启发。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学习新知识,首先要回顾和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温故知新,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此外,《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例如,《论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们不应该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应该追求精神的满足。只有我们内心充实,才能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稳定。
最后,《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教诲,这些教诲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例如,《论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被一些琐碎的器物所束缚,而是应该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说同样适用,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
总之,读《论语》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读《论语》有感 篇三
读《论语》有感范文1500字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人应该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
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这些精神层面的生活以外,孔子还很关注人们日常的行为。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对“玩”的态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戏。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时,他也不忘“游于艺”,当他闲居在家时,一改在朝中谨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松自然。当看到别人饱食终日,他便劝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动。总之,生活的快乐总是可以自己寻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