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德行》读后感(优质3篇)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篇一
《中国人德行》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关于中国人道德修养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人的德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的介绍和解读,让我对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了解到,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诚实”、“忠诚”、“谦虚”等等,这些观念成为中国人行为准则的基础。而这种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密不可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意识到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比如,书中讲到了中国人的“礼仪之邦”传统,强调了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尊重和礼貌。这种传统美德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注重礼貌和尊重,从不粗鲁对待他人。这种传统美德的传承,使得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也赢得了尊重和赞誉。
最后,这本书还提到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德行问题。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道德困境和道德考验,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中国人仍然坚守着传统的美德,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我更加理解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和挑战,也更加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通过阅读《中国人德行》,我对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传统美德的传承和现代社会中的德行问题。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阅读,让我对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篇二
《中国人德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德行的独特性和价值。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道德修养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更是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竞争。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道德修养决定了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一直被世界所关注和赞赏。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修养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多么重要。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德行的独特性和价值。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强调“仁爱”、“诚实”、“忠诚”、“谦虚”等等,这些观念成为中国人行为准则的基础。这种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密不可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人的德行是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是一种独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独特性让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赞誉。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德行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面临着道德困境和道德考验,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底线。然而,也有许多中国人仍然坚守着传统的美德,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和进步。
通过阅读《中国人德行》,我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人德行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德行问题,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持良好道德修养的决心。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阅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中国人。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篇三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读了你的来信,我便去书店买来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著的《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书前有唐弢先生1988年写的序《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唐先生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谈到《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又谈到鲁迅先生先前认为史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错误亦多”,但同时对“有些意见表示首肯,也有同感”。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今天重读新版此书,对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来讲讲史密斯其人,史密斯生于1845年,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来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工作,中文名明恩溥。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史密斯,史密斯建议美国退还庚款予中国,他的申述为罗斯福所感动,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在美国国会通过,以此款创办了清华大学,促进了中美邦交。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忍耐、坚韧、节俭、勤劳,也指出中国国民存在的问题:要面子、守旧、好猜疑、缺乏时间观念与公共精神,等等。这些问题,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有的'问题如“轻视外国人”早已不存在了。新中国与旧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中国国民中的陋习是不是一扫而光了呢?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七不”已经多少年了,但乱穿马路,乱扔脏物的事还是天天发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每个中国人根治国民性中不和谐的行为是多么需要反省。在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
之明”。同时,再读一读史密斯的书,我想也是有其必要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