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精简3篇】
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 篇一
厚洋钱蕙纕故居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是一座古老而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近日,我有幸亲临这座古宅,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对钱蕙纕这位历史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走进厚洋钱蕙纕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而庄严的大门。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形态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进入大门后,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引领着我往故居深处走去。沿途,我看到了精心修剪的花草,碧绿的草坪和古树参天,让整个环境显得更加宜人。
故居内部的建筑也令人叹为观止。主楼为三进式建筑,古朴典雅。屋内的家具、摆设都保留着古时的风格,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在客厅里,有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画面宏伟壮丽,给人以豪情万丈之感。而书房内则摆放着一张古色古香的书桌和一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和历史书籍,显示出钱蕙纕的博学多才。
钱蕙纕,字弦夫,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故居的展厅里,我看到了许多钱蕙纕的照片和文物,了解到他的一生经历和贡献。他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提倡教育改革,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厚洋钱蕙纕故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这座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缩影,展示了钱蕙纕的一生和他对国家和社会的付出。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聪明,也为钱蕙纕的伟大事迹所折服。
看厚洋钱蕙纕故居,不仅仅是欣赏一座古建筑,更是了解一个历史名人的机会。通过参观故居,我对钱蕙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事迹和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这样的文化遗址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 篇三
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1700字
腊月初八,正值所谓的腊八节,欣接老同学陈孝曾电话,称平阳附近的厚洋村正在举行年风民俗文化活动,闻此消息,大喜过望,随即赶赴厚洋。
厚洋原是务洋乡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四面临水,是一个十足的江南水乡,村庄不大,文化底蕴却颇为深厚,清代著名的女诗人钱蕙纕故居就处于该村的东首。故居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个塌倒的厅堂和三间摇摇欲倾的平房。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及高梁、柑橘等杂物,门台尚且完整。文物部门已作保护性修缮,外面筑了一道围墙,刷上白灰,白墙上书写了钱蕙纕写的《木兰花慢——暮春雨中》:“剔残灯听雨,暮春时,似深秋,奈切切凄凄,暗风吹刮,乱触帘钩,乡心岂有灰死,但牵连又上翠眉头,往事如烟易散,旧游似梦难留,何由绝境类羁囚,此恨几时休?枉登高望远,故国绵邈,满月烟浮,怎如昭君昔日,更飘零异域也风流,遗得青青一塚,长留与后人愁。”细读此词,戚戚含悲切之感。于是心中产生一疑问:钱蕙纕,何许人也?
查资料得知,原来,钱蕙缞是一个裙钗弱女,原藉嘉定,出身豪门,书香世族,其父钱唐为乾隆三十五年进士,恩授州官,却自愿到江宁为教谕,立志教书育人,时有平阳人陈夏荣任江宁府同知,陈有子曰陈振孟,已届择偶之龄,闻钱氏有女贤惠,遂托媒妁提亲,钱家见是上司之子,又是门当户对,遂许,终结为泰晋,于是,年约十五岁的钱蕙纕远嫁到平阳山丰,即现在的厚洋,初到平阳,钱蕙缞对生活满怀美好的憧憬,她决心在这人地不熟的他乡相夫教子,祀奉长辈。但是,丈夫陈振孟由于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娇生惯养,生性放荡不羁,长年游学在外,出入青楼楚馆,不求上进,年轻娇贵的钱蕙缞,苦恼万分,为了劝诫丈夫,她写了一首诗:往事休重省,时来且自强,男儿能作健,蓬筚亦辉光,傥成苏季志,惟望早还乡。诗中表现出她渴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迷途知
返,象苏秦那样奋发图强,为家增光。可是放荡成性的陈家公子,却还是沉浸在烟花柳月之中。钱蕙纕无可奈何,她在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又无丈夫疼爱的境况下,肩挑着奉上育下的重任,孤独悲痛之中,她写下了:柳子飘零瘴海边,李陵忧患托诗篇。悲深拟赋思乡曲,感切翻成滴泪篇。精卫衔时山木尽,杜鹃啼处血痕鲜。明知似病应无药,遣恨唯凭一幅笺。满幅的忧愁悲思,读后令人泪洒满襟。可是她始终坚贞不渝,伴着幼小的儿子,盼望自己的儿子早日成才。凄苦的日子里,她写下了:“具鸡黍以供母,执一经以教子;且灌园以自给,虽佣舂而不耻;轻五斗而折腰,卜百钱而闭肆;挽鹿车以偕隐,泣牛衣而相对。”的诗句,她立志要像陶渊明一样,不羡富贵甘愿清贫;要像梁鸿一样不耻下佣,挑着稻谷去舂米,操起水戽去灌园;她要和自己的郎君像鲍宣夫妇那样,艰苦奋斗,挽鹿车而自立门户,其品其德,彰然无遗。乾隆五十五年,她的父亲钱唐病死于江宁府,不久之后,她的.公公陈夏荣也去世,失去了两大支柱之后,钱蕙纕的生活更是一落千丈,然而,由于公公的离世,随之而来的家族内斗也日趋激烈,分家析产之争,几近白热化。钱蕙纕在这场家庭内斗中与家族的矛盾越加尖锐,世家人的隔阂也越来越深。处境越加艰难。为了回复有人问她,公公带回多少财物,他写了一首《或问翁归有所积否,作诗答之》,诗中写道:“半生作宦世相违,隐退匆匆返旧扉。一路云山都不带,满船惟载月明归。西粤曾经宦辙驰,金陵住久岁频移。归来自检行囊里,赢得钟山数首诗。”但是,在那个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哪怕是亲兄弟,何尝不是见利忘义呢?谁会信一个弱小女的几句诗文?
娘家远在千里,夫家怨恨纷纷,丈夫又不顾家,这一切她只能默默忍受着,把希望寄托在养育两个儿子身上,她在《示儿》诗写道:“抚育成非易,当时且自勤。绸缪防暑雨,补缀俟寒云。薄俗真堪弃,浇风不可闻。逸劳古有训,迟尔必超群。”但没等到儿子成才,她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死的时候,年纪没有超过三十五岁!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极度尊崇封建礼教的闺中秀兰,被世人称之为李清照第二的女中奇葩,不是因为贫困潦倒而死,而由于丈夫的放荡,由于家族为争财产的恶斗,而被由此引起的种种悲痛,忧愁,伤心,怨恨,无端地折磨致死。我伤痛,伤痛那个势利封建的家族,我斥责,斥责那个抛弃肾妻良母而不顾家的丈夫!我感动,感动她对婚姻的坚贞不渝,感动她自负内心的苦楚,却还极力维护着这个并不令他快乐的家。我惋惜,一代才女竟又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幸的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