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作文【精简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作文 篇一
《差不多先生传》是一部由鲁迅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读完这本小说,我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浪汉,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几乎每天都在为了一点点温饱而艰难地奔波。他没有家庭,没有财产,没有地位,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他被社会所遗弃,被人们所嘲笑,他的存在就像是社会的一滩污泥,被人们所踩在脚下。然而,差不多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依然保持着对人性美好一面的信念,他对社会不公和人们的冷漠心存怀疑和反抗。他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可能地帮助那些与他一样被社会所边缘化的人们。他的善良和正义感让我感动不已。
通过差不多先生的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在这个社会中,权贵阶层傲视群伦,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穷人如差不多先生,只能过着潦倒的生活,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让人心寒。人们对差不多先生的嘲笑和排斥,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面。通过描写这些社会现象,鲁迅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公的深思。
除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这本小说还展示了人性的扭曲和复杂。差不多先生虽然生活在贫苦困顿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自私和冷漠。相反,他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然而,小说中也有一些人物的行为让我大失所望。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这种人性的扭曲和复杂让我感到忧心忡忡,也让我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阅读《差不多先生传》,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本小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种种表现。读完之后,我深感自己应该秉持差不多先生的善良和正义,关心弱势群体,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作文 篇三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
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作文 篇四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现在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作文 篇五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及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看到这里,我顿时眼前一亮,心中纳闷着:“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名气,令全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眼球便情不自禁往下文转着,才知此人姓差名不多,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只不过看得不很清楚,听得不很分明,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罢了!我差点笑出来,这差不多先生有五官和没五官根本就差不多,不愧为大文豪胡适笔下的人物形象。
差不多人如其名,常常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自他小时侯就如此,把红塘买成白糖,还理直气壮地辩论道:“红塘和白糖不就差不多吗?”我想既然买白糖,为啥不反买食盐呢?反正看上去不都差不多。他在学堂的时候,常常把陕西认为是山西,那么按他这样想莫斯科还不得成了墨西哥?还别说,或许他还真是这样认为的。长大后差不多先生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可他常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掌柜为此狠狠骂他,谁料,他还义正言辞地说道:“‘千’字比‘十’字就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吗?”既然他这样说,我想试问,难道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只有五十年吗,或是说一个中年人有三千岁。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还不得乱了套?其实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事,就连临死也不例外:
一次,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症,他的家人便去找医生,谁料招徕一个牛医,差不多先生心里想:“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都是医生,让他试试吧!”于是,这位牛医用医牛的方法给他治玻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他临死时,用一口气断断续续说:“活人与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差不多就……就好了,何……何必太认真呢?”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差不多先生一生都是失败的,而他败就败在这个“差不多”中,可人们……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透,对事事都不计较,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尊称死去的他为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缔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明明是负面的,可人们还去赞赏,效仿……然而令人可悲的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句话又回荡在我的耳边,而它是那么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