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姿态读后感【优质3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一
《教育的姿态》是一本由陈雪燕撰写的教育专著,通过对教育的不同姿态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教育的三种姿态:被动姿态、主动姿态和创造姿态。被动姿态是指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收者。主动姿态是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姿态则是更高级的姿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传统的被动姿态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而主动姿态和创造姿态教育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然而,要实现主动姿态和创造姿态教育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环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活动提供支持。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教育的姿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教育的姿态》是一本深入浅出、思想深邃的教育专著。通过对教育的不同姿态进行分析和探讨,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也是一本引领教育发展的重要著作。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二
《教育的姿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本书中,陈雪燕剖析了教育的不同姿态,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被动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而主动姿态和创造姿态教育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然而,要实现主动姿态和创造姿态教育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环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活动提供支持。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教育的姿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它通过对教育的不同姿态进行分析和探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的姿态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发展会越来越全面。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三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姿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透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
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